关灯
护眼
字体:
《新明之冒牌皇帝》第七章 叔侄相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今南京城门外有他士兵无数,城门内有他间谍无数,他放佛看到皇位已经在向他招手了,万里河山快要收入囊中了,但是最近以他侄子建文帝为首的几个人几天之内除掉了他间谍网中的大半高级人员,朱棣很怒,很生气???

朱棣在会上先回顾了今年以来取得的重要战果,展望了大家的美好明天,然后一个转折说到现在的形势有点不太乐观,南京城兵多粮足、城高沟深,本来在本王强大政治攻势下,里面的人开城投降的事已经谈的差不多了,可现在内应差不多被人家一锅端了,我们必须商量出一个对策了,否者久攻不下,等建文来了援军,大家就可能见不得老婆孩子了。

最后,通报了建文帝将亲自出城谈判的消息,表示为了宣扬自己爱好和平的初衷,先和朝廷谈一下之后再开打。

建文帝和徐辉祖按照朱明复的建议,决定暂避朱棣锋芒,去武昌开拓局面,在武昌募兵之后,再打回南京。

徐辉祖考虑到皇帝一走会动摇南京守军的军心,就对外宣称皇帝命令徐辉祖带十万大军前往武昌剿灭和朱棣有勾结的山贼土匪,并准备肃清山贼后把武昌建为陪都,这就是朝廷很多大员也一起来武昌的原因。

就这样,建文帝和徐辉祖带城内十五万精锐禁军去了武昌,朱明复仍然假扮皇帝去谈判,剩下的五万二线部队做假皇帝的护卫同去谈判。

其实徐辉祖早在靖难开始就注意到朱棣庞大的间谍网了,只是皇帝不相信而已。

这段时间他和洪鹏两个人对二十万守军中的将官做了甄别,最后把有嫌疑的将官的部队再加上老弱病残的军人共五万人组成一军,作为朱明复这个假冒皇帝的禁卫军。

徐辉祖本来是准备把这一军驻扎在城外的,现在则让他们做假皇帝的护卫去和朱棣谈判吧,皇帝谈判的队伍太少则显得不真实。

在徐辉祖的调度下,建文帝带了后宫、宗室以及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金焦、兵部侍郎廖平、户部侍郎郭任、编修杨荣等忠诚部下,带着十五万精锐大军浩浩荡荡巡幸武昌了。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十五万大军和锦衣卫的精锐(以洪鹏的原人马为主)则先到达长江边上,然后乘船前往武昌,一百余艘大小船只把江面都挤满了。明朝的水师其实是很先进的,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明证。

···············································

当朱棣在南京城外驻军,建文帝最后一次派人来求和时,朱棣提出要求很简单:谈判可以,让皇帝到燕营来谈。朱棣这样说,是因为他现在不想谈判了,因为他现在有能力可以吃一个苹果了,为什么还要选择吃半个苹果呢,这是小朋友都懂的嘛!

但是建文帝竟然同意来燕营谈判,并表示还想顺便叙一下深厚的叔侄之情,朱棣忽然觉得自己的侄子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识相,他有点不解。

朱棣本以为胆小的建文帝绝不敢来燕军大营的,既然他不来,我就没法和他谈了,这可不能怪我啊,此时的朱棣打着当年重庆蒋中正1945年时同样的算盘。不过,人生总会有很有多意外的事,建文帝竟然同意了。朱棣相当迷惑,他总怀疑朝廷有什么诡计在里面,于是他决定召开一个会议。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表示市场行情不一样了,我们要吃一整个苹果,不过样子还是要做做的,于是决定先谈一下,不过要快,因为我饿了。

六月初十,朱明复版“建文帝”穿了龙袍龙冠龙内裤,带了颇有声势的五万护卫,到燕军大营龙潭和他久未蒙面的叔叔朱棣谈判。

谈判的前一天,按照礼部官员的建议,朱明复去了明孝陵谒陵,由方孝孺陪同并安排一切事宜,所谓谒陵就是告诉朱元璋在天之灵,我准备去干一件关系社稷的大事,请你无论如何保佑我!

朱明复发现那时的明孝陵真是那叫宏伟壮丽,那个气势如虹,那个**肃穆,真是像朱元璋的事业和人生那么牛叉!

此时的朱明复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态,他在一大群人的簇拥下,穿着华丽的龙袍面对这这位祖先皇帝时,也不禁豪情万丈,感概万千,“当年你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到大明的皇帝,其间经历了多少患难和苦痛,和你相比,目前我这点危机又算得了什么呢?今天绝不会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的”。

悲壮的朱明复还激情澎湃得写了一首诗献给大明开国君主洪武皇帝,并请求这位极其威猛的祖先保佑自己活下来,然后活很久,然后活的又久又滋润。

朱明复的歪诗是这样的:

赞**皇帝作者:(明,如果穿越者也算的话)朱明复

释氏门中修心性,行乞路上数山河。

吴钩扫过阴山北,帝王起自贫下农。

朱明复相信这首诗虽然不和韵律,但朱元璋皇帝肯定会喜欢的,因为朱元璋的诗也是和朱明复一样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

朱元璋的诗是这样的: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朱明复一直觉得自己的诗词完全继承了朱元璋的血脉,属于真传,都是粗粝中见气魄,白话中藏抱负。

这次谒陵后,朱明复心上似乎慢慢在滋长活下来的信心,他自己也觉得奇怪,难道是朱元璋在暗中保佑自己,还是自己写的歪诗确实拍到了点子上。

谈判那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谈判在郊外一个大营帐中进行,营帐内是各方的精锐卫士各五十人。

建文帝一方谈判**有,朱明复版建文帝,方孝孺,礼部侍郎黄观。

朱棣一方谈判**有,朱棣,姚广孝。

哎,人不多吗?是的,谈判很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双方心里都把这当做一场戏,相比之下还是朱棣诚意要多一点点,因为戏很假,但演员是主角亲自演的,不像建文帝那样耍大腕,碰到有难度的剧情就用替身。

朱明复和朱棣盯着对方看了十秒钟,朱棣二十一岁就去**发展了(不是北漂,是正式公务员,叫燕王),那时朱允炆只有四岁,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朱棣回来探亲(虽然带的队伍多了点),青年变成了中年,孩童变成了青年。相隔这么多年见面可以说双方是既熟悉又陌生。

如果是普通人家叔侄别离后重逢,肯定会相拥而泣,但在最高权力面前,这种正常的人伦之情是很奢侈的东西,双方都在千方百计想消灭对方,当然这是内心,表面上还是要装出另一幅样子的。

朱棣很痛心疾首地表示,因为皇上受奸人蒙蔽,所以我只好起兵自保,除外并无它意,只要皇上处置奸臣,废除削藩,我一定在拜谒了老爹的坟墓后,立即退兵。

朱明复也很沉痛的表示,自己年纪太轻,很多政策确实没有仔细考虑清楚,导致被人误导,导致了这场误会,但我们毕竟还是亲戚,至于探亲嘛,燕王随时可以来谒陵,不过你的随从太多,最好先让他们回去,以免惊扰百姓,让人说闲话。

根据建文帝的指示,朱明复可以给朱棣开出的最高价格是:1,划江而治;2、齐泰、黄子澄二人罢官流放;3、如果燕王缺钱,建文帝可以借。

朱明复觉得建文帝总是把别人想得太仁慈了,想的太知足了,不知道整天在刀尖上混的人,有一种习惯逻辑,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没有模糊地带,就这么简单。

几经拉扯,朱明复把建文帝的最高价码抛了出去,结果不出朱明复所料,朱棣表示自己并无瓜分江山之意。

他仍旧表示自己只要有自己燕王的属地就够了,平分天下这种话请再也不要提了,至于探亲嘛,我是肯定要谒陵的,我这些随从大老远从**来,就想一睹京城的风采,他们不进城逛一逛是不会回去的。

朱棣的态度,朱明复来之前就大概猜到了,后来朱明复才知道,徐辉祖也早就猜到了。

这时,朱明复觉得既然自己有幸参加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不自由发挥一下,死了也不甘心啊,死前也要出点彩啊,因为他从朱棣的笑容中知道他是回不去了。

朱明复爽快表示,经过慎重思考,自己才能不足,最近身体也欠佳,他决定禅位给燕王(徐辉祖知道了估计要吐血),至于他个人嘛,只要一块百里的封地就可以了。

燕王朱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这个侄子是不是疯了,这不是一个政治家正常的思维啊。

不过既然已经谈过了,又谈不拢,管他是真疯还是和朱棣当年一样是假疯,朱棣觉得到收网的时候了。

朱棣忽然一阵大笑,站起来说:“可惜皇上让得太迟了!”,只见他一摔杯,朱明复一方头顿时上掉下一张大网。

好大一张网啊,里面五六十条大鱼呢。

朱棣笑得很豪放,令他奇怪是,朱明复在网下不仅没怕,始终一脸平静,似乎预料到会有这个结局,竟然还问了句:“这是打鱼用的网吗?”

这时,大帐里朱明复的一个卫士,忽然拔出一个竹管,狠命往外面一扔,竹管在地上“刺刺”冒出浓浓的白烟。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