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经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标志着手工业开始启蒙。

在吃方面,这个时代的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进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使用,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已经逐步有了稳定食物。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因而各地的食物跟现在一样也有些差别。

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以粟、黍等旱作食物为主,同时也饲养猪,以及后来的牛、羊等为肉类食物。具体代表有,在公元前7000~前5000年,以华北的磁山文化为代表,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用来盛装粮食的陶器;在公元前5000~前3500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发达的彩陶已经出现。

长江中下游,主要以水稻为主食。同时也饲养猪、狗,以及后来陆续养水牛和羊等肉类食物。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

在穿方面,随着人类的定居,食物的稳定,人民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每天的食物,能够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制作陶器和简单的纤维织物,男子外出打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采集、制陶、养蚕缫丝、编制麻葛、缝制简单的衣物,改变了人类的裸态生活形式。此后,人们逐渐用植物纤维和蚕丝来纺线和织成较细的布帛,并制成服装。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逐渐进入到穿衣戴冠、佩戴首饰的文明生活。

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为止,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不止3000处,经过正式发掘和试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几百处。从现已发掘的来看,几乎都有原始纺织工具的出土,如纺纱捻线的原始纺轮、纺锤、纺坠。这些纺织工具所用的材料主要有石料、骨料和烧制的陶土材料。河南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的发现,把我国纺织历史提前到了8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早期。仅在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陶纺轮,其形式就有10多种,多数还绘有花纹图案;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织布工具的骨梭、木机刀(机具卷布轴)等,这说明了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纺织纤维服饰,揭开了人类纤维衣料的历史序幕,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服装发展历程。

在住方面,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人民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不需要大规模的迁移去寻找食物,因为开始告别了穴居,逐渐过上定居生活,到适于农耕的地方营建住室,以适应农业生活的需要。这个时候的住房分为半地穴式房屋、地面木架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这类房子,基本上都是从地面下挖一个深约七八十公分的圆坑,直径1-2米左右,上搭木架,铺上茅草的窝棚式房子。在房基内部发现有柱洞、硬土地面、灶坑、斜坡门道或台阶。新乐遗址发现的一座房基面积较大,达25平方米,形状为圆角方形。在河南密县峨沟、河北武安磁山、甘肃秦安大地湾以及东北的新乐遗址,都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子,但发现的数量不多。

地面木架建筑主要形状由圆形、方形发展到长方形。面积有大有小,大的达100平方米以上,一般为9-36平方米,结构由单室向分间发展。房屋墙壁由土墙发展为木骨泥墙,地面多经铺设。木骨泥墙的建造是先在房屋周围埋入一排较密的木柱作为主干,然后再加横木捆绑结实,上面敷上草抹泥,有的还用火进行烧烤,形成坚硬而光滑的墙壁面。室内地面一般是在硬土面上抹草拌泥,有的还经火烧烤,平整光滑坚硬,北首岭的房子地面,有的还涂有料姜石浆。

在关中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房子,有半地穴式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种。在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基共60余座,其中早期9座,均为半地穴式、圆形或椭圆形,少数房基地面涂白灰面。中期8座,均圆形,有半地穴式或地面建筑两种。晚期46座,均地面建筑,纵横排列有序,都是单间,一座长方形,其余均圆形,直径2-3米,室内地面多铺白灰面。房墙分二种,一种是用草拌泥土坯平垒而成,另一种是木骨泥墙。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密集的干栏式地面建筑遗址,干栏式建筑也叫桩上建筑,其基本的棋式是,在地平面上打下竖立的木桩或竹桩,上部高出地面1米左右,构成房屋的底架,然后在底架上用竹木、茅草等材料建造住房,这种形式的住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我国的古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干栏式建筑的记载.《岭外代答》中说:“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意思是说,在木橱栏一样的基础上架设房屋,上边住人,下面饲养家畜。这种形式的房屋遗址在江南多有发现,但河姆渡的最典型。

行的方面,我国古代的部落,大多都沿江河流域或是沿海而居,主要的交通工具为独木舟,方便人类去江、河、海进行捕鱼或者运输食物及工具。

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出土了五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62.4厘米,残宽10.8厘米;另一支残长92厘米,残宽9厘米。经测定同层(第四层)木炭,五支木桨的距今年代为6960+-90年,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遗物。在2003年,在杭州萧山竟真的就出土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这当然是一个更为惊人的发现!这意味着,中国水运历史要从7000年提前到8000年前。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交界的大汶口,发现了距今66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其加工的石器比中原的仰韶文化石器制作更为精细。尤以玉铲和象牙筒为最。典型器物有石斧、石锛、石凿等木加工工具。这些都是用来加工独木舟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同样也发掘出了独木舟专用的加工具——偏刃石刀、矩型石斧和偏刃石锛。这些都是证明了这个时代的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独木舟,开启了水上航行的时代。

随着人类物资的不断丰富,人类不在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逐步开始思考,怎么记录下来这些经验,以传承后代,逐步形成文字,计算方法,交易、音乐,向文明社会前进。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造自己的生存条件,物质条件。逐步脱离了原始状态,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阶级慢慢的开始形成,人类的矛盾和冲突变的更加频繁。下一部人类的政治经济史将从此开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