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曳影尘梦》临江仙 破玉词(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加入当时的时代风物以后,的确对写故事有了一定的帮助,但是,仍然不是非常的明显。那么,我就去考虑,加入另一种方式,就是对当时的局势和政治制度进行思考,透过这个来间接的写人物,塑造人物的性格,以及命运的由来。这一点,似乎比带入时代风物难上百倍。因为阅历的关系,我无法考虑到更细微的细节,构思更精妙的解释,故而,做的还很不够。这个只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进行表现,比如对海禁的想法,对用兵策略的想法,对科举制度的想法,对时局的分析等等,只能是通过人物来表现。固然说,对于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塑造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还是不够,人物的形象虽然不再是单薄的剪影了,然而,说他有血有肉,还是欠火候。

人物的塑造最不能缺少的,应该还是心理的描写,这个是在我进行到人物大刀阔斧的改革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的关键。人物的心理塑造恰恰是最难于把握的,因为你必须要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人物,才能对其的行为和语言的动机进行把握和演绎。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资料的记载来进行演绎和合理的猜测。而直接就是虚构的人,他的心理活动,说话动机又要怎么来设计,这个,需要点技巧。确切的说,我个人目前为止,还没有到这个层面上,水平还是很低的,这点我要承认。因为原先我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对于细腻的感情和心理活动实在是考虑甚少。那么,我选择了一个更容易表达的方式来从侧面表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是细微的动作,细微的表情变化。虽然正面直接进行的描写更多一点,但实际上,我所依赖的,还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所能表现的深度刻画。也许并不是很唯美,但是,也是一种对自己表述能力的挑战吧。成败与否,只能看到故事结尾的时候,看故事的人能有几个认可了。

对于人物性情的细微和侧面的描写,是得益于水合璎珞的写作风格的熏陶,以及张爱玲和李碧华小说的精华吧。水合璎珞与我的写作风格是比较迥异的。她擅长于细节的刻画,人物的心理和语言的揣摩,这点,我主要是在跟她合作《燕齐兴废书》的时候逐渐体味和总结出来的。用她的话说,我是杭育派,她是婉约派。杭育派固然在写一些大型的场面的时候可以尽显其长,但是心理性情的刻画,说到写人,还是婉约派的跟容易出彩,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这话我说的远了,毕竟我不是作家,只是个写自己故事的人。但是,她笔下的人物,都能够很容易的把握性情,跃于纸上。这个是她的长,我努力吸收了她的长,也不知道是不是运用的很到位,或是有了自己的特色。不过,在这个方面的长进可谓是得来不易的。为了做到这个细心和敏感,我在生活中一改长久以来看书的独观大略的习惯,而强迫自己刻意去放到最慢的速度看书,特别是名家的作品。因为只有放慢速度,才能品味到其中的好处,特别是细节和精华涵义。这点,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建议许多希望提高自己文笔的人,这样品读好文章,才能有所收获。我当时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来读书,把小说搁下来,封笔看名家的东西。一边拿着笔,一边捧着书,边看边圈点,每天只看三页纸。这时,我才发现,很多的词平时都没有注意到,但是绝对是浑然天成,不可替代的绝妙好词。这个,只有读慢了,才能了解到,品出来。若说用词,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三个人的用词,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李碧华,一个就是老舍。张爱玲的用词很值得琢磨,一时间是很难看懂的,得嚼;李碧华的用词,很妖,很唯美,很具有经典意味,换了别的偏就没有这个效果了;老舍的,不用说,很白描,很有轮廓和线条感,容易出效果,虽浮白去雕饰,但是,朴实而见真情,出效果。

另外,一个题外话,建议想提高修辞水平的人去看《红楼梦》,特别是香菱学诗那段,对修辞的解释和总结比较的精辟,值得玩味。我想,只要用心读了,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我也读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小的收获。关键还是在领悟吧。但是,切记,不能为了用词而用词,为了唯美而矫情,这样的话,文字是美了,效果出不来,也只会造成一种匠气和火气,不自然,没有水到渠成的成效,反而有无病呻吟的嫌疑了。

当文字问题初步解决以后,我就正式开始了再次的大修。先调整了原来的故事结构,找到一些缺乏交代的地方,以及应该加以笔墨刻画的地方,进行架构上的调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么让文章更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最终的发展潮流。那么,我就建立了一个中点,整个这部故事的中点,就是袁崇焕的死。从他的死开始,故事开始转向了,向另一个高峰发展。也就是一个分水岭。他死之前的女主角确切的说,其实是个孩子,很多的世事都还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而他死之后,女主角开始成长了,在心理上开始成熟了,开始真正的思考人生了。所以说,由此,我又确定了女主角的整个心理成长作为了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从一个任性骄横的贵族千金,变成一个能忍辱负重的女人,这个中间的转变,我想,一两句话是无法表达的,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需要从量变才能到质变。这个量变怎么来积累,我考虑了很多,也就埋下了许多的伏笔。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伏笔,她的前辈,她的丈夫等等,一个一个的故事和遭遇,都作为她人生成长变化的伏笔。不再只是通过她的眼睛来看当时的风雨飘摇,而是切实的,从她的命运来写,把她的思想和领悟写到文章里去,写到她的人生里去,让她从根本上脱离不了那个时代带给她的创伤。

写到这个时候,我发现处境越来越艰难,我给自己设置的障碍也越来越难于攀登了。我最担心的,眼高手低的状况终于还是出现了。怎么样来实际操作这种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成长的感悟痛楚呢?我想,不能光光是她的感情生活,应该还会牵涉到大环境。那么,她是女人,大环境对她的影响主要会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我对此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甚至是,有点怨念。

这个时候,有一部漫画书给了我灵感和切入的方法。这部漫画书是日本的,叫做《婆娑罗》,讲的是一个战争中的爱情故事。这里面就写到了一段乱世中的爱情。虽然,表现的手法上,在爱情的处理上比较白滥通俗,但整个的大感觉在战争的状态下,一下子就有了共鸣的感觉。两个人,在战争中相爱,一起打拼,一起面对困难责难,然后共命运。在一个大的战争环境中,受到战争的影响,生离死别,矛盾冲突种种的,变得非常的自然。而面对战争的残酷,冷酷,无奈,无情,也都很出彩的表现了出来。大命运中的小命运。天地变更情中的爱情。通过两个人的命运体现了很多人的悲哀和无奈,恰恰有一种历史的沧桑,虽不算苍劲,但足够清新和大气。于是,我也选择了这种方法,从侧面来写大环境,写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还有人们的种种无奈与悲哀。或许我并不是成功汲取了营养的人,但是,我自己看来,还是对我的整个文章的构造,有了很大很大的帮助。

在这个摸索构思的过程中,我似乎领悟了一个道理。历史其实是因为很多人的不同选择而构成的,绝对不存在什么偶然。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的道理和动机,或者有的时候是种无奈吧。这点在写到洪承畴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的感触尤其的深刻,这个在后面,我会详细说来。所以说,我要把这个中间,部分人的选择放到桌面上来给大家看,让大家来跟我一起猜测他们做这个选择的动机和苦衷是什么。也或者,虚拟的人物,我让她直接说出来,或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大家都来看,为什么她这么选择。我们来猜测一下,如果这些人不做这个选择,历史会是什么样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至少我是这么觉着的。把自己放到当事人的立场和环境中去做选择,问自己,你会怎么做呢?答案往往是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回味的。就好像,你把自己放到吴三桂的立场上去,看看他为什么会投降清军一样,换你呢,你怎么样呢?呵呵~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也可能,一千个人,只有一个答案。这个就是无奈,人生的无奈。

当上述的问题都开始逐渐得到解决之后,新的问题似乎有出现了,而且是措手不及的。那就是很多的历史争议和空白,我怎么来裁决和演绎呢?整个故事的基调需要一个统一,不能总是没有个定数的随着感觉走,这样会造成一种故事的松散拖沓。这些个问题很困扰,非常的困扰,直接影响到了人物的塑造和故事能不能圆满讲完。

我开始做重新的总规划,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梳理一遍。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大三的时候了。

应该说,这个是我的最终调整,也是最基础的框架。用水合璎珞提醒我的话说,是定基调,是唯美还是凄美,是写实还是理想,需要做个了结了。如果是唯美,那么,不符合要求的,超出框外的全部要舍弃,要从头到尾保持一种基调。如果是凄美,那么,怎么样的凄美才能表现的更合理。如果是理想主义,大可以做些超越历史的举动,无伤大雅。如果是写实,那么,就连强*奸都必须写的很残酷和血腥。这个时候,平视我的故事,已经没有办法来做到提升了。那么,要提升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放下我的故事,站到比它高的位置来俯视。用水合璎珞的原话就是:“你把祖放在她的视角上写,那么,就只能小儿女,如果要让主题升华,出现历史的反思和凝重,就要上升到祖的上面,让她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全文思想的高度升华。”这就意味着,在做大的修改之前,为了定基调,我必须再次封笔。为此,我又开始了思想斗争。我在考虑,要不要再精益求精了,为了一个业余的爱好,没有任何利益回报的付出,有没有这个必要,该不该继续为难自己了。而一周深思熟虑后的答案是,我要继续,我不甘心就这么半途而废。我不管它会不会被人接受,甚至是成为惊世作品,我只要踏实尽心的讲好我的故事。即使对我的人生来说,是孤篇横绝,少有知己,我也要对的起自己之前的付出,等我死了,就一并带走,算是对这辈子的追求有个交代吧。于是,从那以后,我除了被人说为怨念以外,又多了个偏执狂的荣誉称号。

下定了这个决心,但是决心仅仅是决心而已。之后,漫长的封笔日子里,一直在求索,不知道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找到切实提升的途径,眼前仿佛是一片混沌,找不到方向。这种彷徨的感觉,是一种无奈,更多的,则是一种恐慌。打一个比方,就好象自己是一只被关在轮笼的仓鼠,拼命的跑,以为只要坚持跑下去,一定会有出路,但是,直到最后累得精疲力竭,也没明白自己其实只是一个傻瓜,然后,很绝望的死去。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是不断的折磨着自己神经,在退缩与坚持之间彷徨。于是,我不断的问水合璎珞,我该怎么办。水合璎珞让我放弃它,放弃现在努力经营的心血。她说:“你一味的追求着完美,却忘记了你写故事的初衷。你是为了痛苦而写这个故事的么?如果你因为写这个而痛苦,那不如不要写,不要失去快乐的自己,那样是个傻瓜。”

我说:“为什么我写的很痛苦,却哭不出来?”

水合璎珞告诉我:“痛苦不一定要哭出来,扼腕的痛,甚过哭。”

这句话一下子让我茅塞顿开,好象,我找到了什么答案,但是,我说不清楚。

我放下了笔,完全不再去想我的故事,而是换了个心情去重新翻开历史的卷宗。沉甸甸的历史,尘封的往事,我总觉得,会给我什么答案,也许真的,只是一种直觉。

脱离了小说人物塑造上的羁绊和束缚,再看历史的时候,我完全冷静下来了。即使是看到最让人悲痛感伤的地方,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的完全不节制感情的宣泄了。不是我不想,而是,完全的,不能够了。似乎在短短时间里,我的心智成熟了很多年。当你完全冷静下来了以后,世界在你的面前,仿若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我开始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场悲剧的结果,是什么的选择酿成了这段历史的苦涩。更深一个层次的发现是,原来,历史中,还隐藏着每一个人的抱负和人性缺陷,还有整个历史的外环境,社会的景况,军事的强弱,民族的信仰。我要怎么样才能把这种里里外外的人世纷非表现透彻呢?找一个大的根基,大的树干,但是,上面的旁支树叶,也许并不是非常的重要。就象国画的写意画,那种飞白,枯笔的感觉。枯笔是什么?是概括,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高度的去概括,用我的眼睛和我的头脑领悟的东西去概括,一叶落而知秋。

历史并不一定都是宏观的,细微的地方,并不是你能凭一时的热情找到的,而是要冷静,彻底的冷静下来,用旁观的角度来了解那种细微的变化对宏观造成的影响。这种细微在什么地方?字面上,语言上,语气上,行为的动机上,要去细细的抠,沉下心来抠。一句话,有他的语气,语气有时候表明一种态度,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内容,取决于他的动机,他的动机背后有什么,那么,你去挖掘,挖掘出来了,就是定基调的关键。大部分人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那么,整个的基调,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之后,我找到了一句话,叫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反复咀嚼一下,我问自己,什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从字面上看,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或者是做不成,却偏偏要去做,非得做,玩命也要做,仿佛傻瓜和缺心眼的作为。深度里是什么?什么意思?不是字面上那么的简单吧?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