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曳影尘梦》明清火器资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清火器补遗

明清火器补遗(一)开花弹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明朝的“地雷”?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地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这些所谓“地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这些数据也表明了开花弹的本质,试想,地雷需要两种规格,并且铸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内?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弹有如此的精度,因为大家知道:如果炮弹大于火炮口径就无法发射,而小于火炮口径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保证。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从这些数据我们还知道了东西方的开花弹有一个区别:西方的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而明朝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估计是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因此“信管”、“药捻”都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

有个战例值得研究一下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13万人以锐不可挡之势,度过辽河,长驱西进,围攻宁远城,袁崇焕率领坚守宁远的明军仅有一万多人,以十倍之差的力量与之抗衡。

袁崇焕得报兵临城下,便召集将士,集宁远城外民众于城内。杀猪宰羊,“崇焕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乃尽焚城外民居,携守具入城,清野以待。”命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分守四门,军民同仇敌忾,并严辞拒绝努尔哈赤的劝降。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兵临城下,双方血战三日,“明日,大军进攻,载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列传147》)这一仗下来,清军在宁远军民的英勇抗击和新型火炮的威力下不仅损失惨重,努尔哈赤本人亦被炮火击中,身受重伤,只好收兵,退至宁远城双树堡。重整旗鼓,次日又攻,依然遭致惨败。两军相持20多日,后金军见破城无望,加之伤亡甚重,士气大落,无法再战,被迫收兵回师。袁崇焕率胜兵追击30余里,又斩杀后金兵万余,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在兵败退回沈阳途中叹道:“我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到八月因忧愤成疾,不治身亡。宁远大捷“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天启七年,皇太极为报父败之耻,亲率大军再次围攻锦州、宁远。“五月,大清兵围锦州,(赵)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硃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砲,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史列传159》)。锦州不下,皇太极又退攻宁远。五月二十八日午时抵宁远东北山下扎营,“明总兵满桂之兵及密云兵宁远城东二里,列阵于南,沿城环列枪炮。”皇太极欲攻城,三大贝勒知火炮历害,“皆以距城近,不宜攻。”皇太极怒曰:“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乃亲自指挥进攻,“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明军在城头密排巨炮,总兵官满桂出城接战,引诱清军进入大炮射程,然后猛烈轰击清兵,又打的清军死伤无数,仓皇撤退。据有关记载,连皇太极的大营都被炮火击毁。到六月五日,皇太极被迫撤退。时隔宁远大捷一年另四个月,史称“宁锦大捷”。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肢体断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实心弹打死的。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一里,努尔哈赤是不会将军营设在离城墙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弹也可以排除。如此一来,只有开花弹是杀死努尔哈赤的“真凶”,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推测当时的情况是一枚开花弹落在努尔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弹片和冲击波击成重伤,不治身亡。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异彩的开花弹,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竟然无人知晓,连清朝当时的火器专家丁拱辰也不知开花弹为何物,以至于李鸿章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购开花弹,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重新引进西式开花弹。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

“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明清火器补遗(二)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不能不说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此后二百余年,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大炮的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苟延残喘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明清火器补遗(三)佛郎机大炮

佛郎机大炮与红夷大炮一样,是16世纪初从葡萄牙人处传来的,在明代,“佛郎机”即指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初,葡人的一艘战舰在澳门外海与明朝水师发生冲突,后被明军俘虏,战斗中,明军吃了佛郎机大炮的亏,因此一上岸就向朝廷请旨仿造。明朝称仿造的佛郎机大炮为“子母炮”。

佛郎机大炮是一种铁制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相对红夷大炮而言,佛郎机大炮的炮管较薄,口径小(最大的一种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轻许多。佛郎机大炮独有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对于子母炮这种火炮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成枪与子弹的关系,以现代的定装药枪弹为对照,空的子炮相当于弹壳,火门相当于底火,当子炮内装入火药与弹丸后就和子弹的功能一样了,此外炮腹可视为枪支的弹膛。佛郎机大炮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两点:1.后装炮2.定装弹药。我们可以认为:佛郎机大炮不仅是后装炮的祖先,而且是近代金属定装弹药的原型。*

佛郎机大炮有4大优点:

一.射速快。以重型佛郎机大炮“无敌大将军”为例“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根据实际操演,前三炮射击总共费时不到20秒,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二.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流通,且炮管较薄,易于散热。散热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三.子炮的容量确定。容量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因此不会发生因过填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是铁铸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炮腹的寿命增长,此外子炮损坏了(多是出现裂缝)一个,不影响火炮的射击性能。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佛郎机大炮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不具备红夷大炮的远射程。

应该说明朝是对佛郎机大炮十分重视的,但是进口的少,仿制的多,且仿制的火炮各种规格齐全,从千余斤的多用途重型(要塞、野战、战舰)火炮“无敌大将军”到百余斤的大“佛郎机”,再到几十斤的“小佛郎机”(可驮在马上点放,自行火炮?),连士卒手中都有几斤重“万胜佛郎机铳”(配九个子铳)。明长城出土的各型佛郎机数量很大,是军队火器的主力。究其原因有三:1.佛郎机型火炮口径小,发射开花弹威力不大,以发射霰弹为主,射速又快,近距离杀伤力极大,杀伤面积广,是守城的利器。“无敌大将军”炮可“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2.佛郎机型火炮对内膛的要求底,工艺简便(三个部分是分开铸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铸造。3.由于不易炸膛,对放炮士卒的技术要求低,不必长时间的训练(各种资料上显示当时的火炮炸膛事故频繁,惟独少见佛郎机型火炮的相关记载)。

总的来说,佛郎机大炮的性能是超前的,与红夷大炮相辅相成,但是到了清朝,军中对火器一味求其射程,重红夷而轻佛郎机,以至于到了十八世纪清朝的军队里已经完全没有佛郎机的踪迹了。佛郎机大炮和红夷大炮同样是明朝中后期引进的西方先进武器,它们的命运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令人唏嘘。

明朝野战攻城火器与战船的详细资料

明朝野战攻城火器与战船的详细资料

战船资料:

网梭船:超小型,形如梭,竹桅木帆,吃水七八寸,内有2-4人,装备二三支鸟枪。战时二三百船蜂聚蚁附。

鹰船:轻型,两头尖翘,不辨首尾,进退如飞,机动性强。四周用茅竹密钉以掩护,竹间留铳眼。常冲入敌阵,与沙船配合。

连环船:轻型,长4丈,形似一船实为二船。前船占三分之一,后船占三分之二,中用2铁环相连。前船有大倒须钉多个,上载火球、神烟、神沙、毒火,并有火铳,后船安桨载乘士兵。战时顺风直驶敌阵,前船钉于敌船上,并点燃各种火器,同时解脱铁环,后船返航,后船既返,前船烈焰旋起,敌船遂焚。

子母船:轻型,母船长3丈5,前2丈,后1丈5,只有两边舷板,内空,有一小船,上有盖板,有4桨可划,用绳索与母船绑。母船有柴火猛油,火药火线。战时母船迅速抵近敌船,钉在一起,点燃母船后人乘子船而返。

火龙船:轻型,分三层。以生牛皮为护,上有铳眼,中置刀板,钉板,下伏士兵。两侧有飞轮,4名水手。先伪败于敌,诱敌登船,开动机关,使敌从上层落入中层刀板钉板中。

赤龙舟:轻型,船身像龙,分为3层,内藏火器刀枪。船首如龙头张口,内藏士兵一人,侦察敌情。龙背用竹片钉之,胸开一小铁门,两侧各有1口供一兵划桨。身有坚木架2个,船龙骨以铁坠,使船平稳。内部除兵器外不装他物,2兵于其内发射火器,一兵掌舵操帆。常以数百船齐射攻敌。

苍山船:小型,吃水5尺,装备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鸟枪4把,喷筒40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战士33人,编三甲。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车轮舸:以轮击水的战船,长4丈2,宽1丈3,外虚边框各1尺,内安4轮,轮头入水约1尺,船速远快于划桨。船前平头长8尺,中舱长2丈7,尾长7尺。上有板钉棚窝,通前彻后,两边伏下,每块板长5尺,宽2尺。作战时先放神沙、沙筒、神火,之后掀开船板,士兵立于两侧,向敌船抛掷火球,发射火箭,投掷标枪,毁杀敌船。

海沧船:中型,吃水七八尺深,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装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鸟枪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分4甲。第一甲佛郎机和鸟枪,第四甲火器甲。

福船:大型,身高大,底尖上挑,首昂尾翘,树2桅,舱3层,船面设楼高如城,旁有护板。士兵掩护在其后向敌船射箭发弹,掷火球、火砖、火桶。并顺水顺风撞沉倭船。船备舰首炮一门、大佛郎机6门、碗口铳3个、喷筒60个,鸟枪10支,烟筒100个,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火炮20个,及冷兵器上千。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编5甲。一为佛郎机甲,操舰首炮、佛郎机,近敌掷火球火砖;第二甲是鸟枪甲,专门射鸟枪;第三、四甲为标枪杂役,兼操舟近战;第五甲为火弩甲,专射火箭。

蜈蚣船:仿葡萄牙多桨船,大型。底尖而阔,航行迅速,逆风亦可行,不惧风浪。上有大佛郎机舰炮,重千斤,并有火球、火箭。

野战攻城火器资料:

鸟铳:与火铳比增加准星照门,用扳机夹钳火绳点火,安了弯型枪托,枪管细长,口径比在50-70倍之间。一根火绳可多次击发不灭。

三连珠铳:单兵多发铳,铳管较长,分三段装填,每段各有一个火门,逐段装填,依次发射。

三眼铳:3管单兵手铳,由3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单铳口径15毫米,全长350-450毫米,都有药室和火门,可连射。射后可当锤击敌。

四眼铳:多管单兵手铳,由4支单铳平行绕轴箍成,与三眼铳类似。

五排枪:5管单兵枪,净铁打造枪管,每管重1斤4两,长4尺,各有一个火门,可装铅弹4、5枚及火药若干。5管平行排列,合安一个木柄,点火后5管依次射击。

五雷神机:5管单兵枪,管用铁造,各长1尺5,重5斤,围柄而排,有准星,管内装药2钱,铅弹一枚,共用一个火门,枪管可旋转,点火射击后转到下一火门,平射可达120步(每步5尺)。

鲁密铳:土耳其传入,火绳枪。长6-7尺,重6-8斤,管长4尺5寸,重5斤,前安准星,后设照门,桑木或柳木制铳床。威力小于日本铁炮,然轻便。射程较欧洲近,然威力大(好话都让这书上说了)。

马上佛郎机铳:骑兵用小型佛郎机,铳身短小,长154毫米,口径28毫米,重1斤10两和1斤12两,有4道箍,第二和第三箍中间有方型圆孔,可栓绳。

震叠铳:倭寇战明军,见明军举枪便伏地,射闭前冲,使明军无暇装填。此铳则先发一弹,间隔后再发一弹,使倭寇不胜防。

铅弹一窝蜂:多弹火枪,身用铁铸,口径小身管短,能装百枚小弹丸。枪小可挎腰而携。用时先将前端铁脚插于地,尾抵小木桩,使枪口昂。点火后百弹齐飞散射面大。(类似霰弹枪??)

快枪:长柄火枪,长5.5尺,重5斤,前为锋利枪头,后接2尺长枪筒,有4道箍,内壁光滑,从口装入三四钱火药及铅弹,筒后为长柄。用时先去枪头,1.5寸火线插入筒内,点发后再装枪头,同敌近战而搏。

连子铳:连射单兵铳。铜铁铸造,尾安木柄,铳膛后有火药,装于一节一节之小纸筒中,共用一引线,每节火药射一弹丸。铳筒中间竖插一铁筒,弹丸依次装满,首枚弹丸于铳筒中,射后第二枚弹丸自动落下,由第二节火药射发,如此反复可连射多发。

连珠铳:10管铳,每管装10弹,共100弹,10管绕轴平行,箍合成10管铳,射击密集齐进之骑兵。

迅雷铳:5管火绳枪,单管长2尺,正五菱形分布。5管各有准星火门,火线以薄钢片隔。5管中有长木柄,中空成筒,内有火球一个,铳弹射毕可点火焰,柄端有枪头,可近搏。柄有机匣引火,5管共用。铳前有牛皮牌套可保护射手。随铳有叉架一个。跪姿使用,先射一弹,后转72度射第二管,以此推。

夹把铳:双管单兵手铳,由两个联体单铳组成,中夹一长杆冷兵器,用多道箍与铳紧固。战时先发铳弹,后为冷兵器近搏。

七星铳:车载7管铳,管用铁造,长1尺3寸,7管平行排列,一管居中,6管围绕,外有铁皮,加箍三道,均有火药弹丸,尾部合为一处,后按一根5尺长木柄。车轮径1尺5寸,战时7铳齐射,管口能高能低,威力较大。

十眼铳:单兵单管铳,管用熟铁打造,重15斤,长5尺,中间1尺为实体,两头各长2尺为管,每头平分5节,每节长4寸,有箍一道,火门一个,每节装火药和铅弹一枚,。用时先点一头,依次发射,然后掉头再发射另一条。

飞天神火毒龙枪:多用途单兵枪,身用铜铁铸造,管长1尺3,装弹一枚,管安长柄,上有枪锋,筒旁有毒火喷筒2个。敌远可发弹射敌,敌近喷射毒火,敌至则以枪锋格斗。

飞云霹雳炮:轻型爆炸性火炮,,身用铁造,射生铁铸造的球型爆炸炮弹。

毒火飞炮:轻型火炮。身用熟铁,长1尺多,装药10多两,发铁壳爆弹,弹内有5两砒霜、硫磺、毒药。其战时铁壳碎片击杀敌人马,毁其战具,毒气可毒杀敌军人马。

飞礞炮:轻型毒杀火炮,身用铁铸造,长1尺多,口径3寸,尾有一2尺3之木柄,炮弹圆柱型,长4寸,直径2.5寸,内装毒药和铁渣。弹底引信同向炮内,敌军中弹瞬息即毙。

虎蹲炮:轻型火炮。长2尺,重36斤,有五六道宽箍,炮口处有铁爪铁绊,用铁钉固定于地,以减后坐力。炮口内可装填上百小铅丸或石弹,散布面积大,对惯于密集进攻之倭寇效果尤佳。因其轻便,可配骑兵。

迅雷炮:轻型火炮,长1尺多,重20斤,尾部有一火门,火门后面筒壁有眼,射时用铁钉钉,以减后冲。用时俯仰随装药多少而变,大致每装药2两炮口垫高1寸。

千子雷炮:车载炮,身用铜铸,口径5寸,管长1尺8寸,内装火药6分,后装细土2分,再装填铅弹二三升。炮身用铁箍固定于4轮车上,前有隔板。抵近敌军撤板而射。

叶公神铳:车载炮,身用净铁打造,分天、地、玄三号。天字号神铳重280斤,长3尺5寸;地字号神铳重200斤,长3尺2寸,玄字号神铳重150斤,长3尺1寸。每跑有三轮炮车一辆,前有两轮,轮高2尺5寸,后面有一轮,轮高1尺3寸,前高后低,炮口昂扬。

灭虏炮:车载中型火炮,净铁打造,管长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铅弹。用灭虏车载行,每车3门。

攻戎炮:车载炮,下安两轮,上置车箱,炮身嵌安其中,加铁箍5道。车厢两侧各有铁锚2个。用时铁锚置地,用土压实,以减后坐力。用骡马拖曳,可随军机动。

大将军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五尺,重三五百斤,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威力。

无敌大将军炮: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

红夷大炮:巨型火炮,明军主力火炮,炮身用精铁无缝铸造,净重三千斤,射程达十里.

飞空沙筒:能回收两级火箭,薄竹制成,左右各一个火药筒,互颠倒,一个推进,一个返回,主筒内装毒火,用时先飞敌阵,主筒喷发,然后飞回。

飞天喷筒:管型喷射火器,用长1尺5,粗2寸的竹筒制成,尾有5尺长竹木制手柄,依次装入5个火药饼,用时可喷至数十丈远的地方。

毒龙神火喷筒:单兵攻城用,身为3尺长竹筒,内装毒火药与烂火药,悬于高杆。士兵持其至城上垛口,乘风点火,烟硝扑人,毒气飞散,乘机攻入城内。

万人敌:球型抛掷火器。壳用泥制,内装火药,安一火线,装入一个木框中,纺碎。多用于守城。

击贼神机石榴炮:铁壳爆炸弹。其形如石榴,碗口大小,壳留一孔,装十分之六火药,再放一特制慢燃火种。抛至敌阵,受震而爆,爆炸杀敌。

火砖:砖型爆炸火器,壳用薄板,长1尺,阔4寸,高2寸,一头开孔,内装火药一斤四两,飞燕、纸爆各20个,铁蒺藜20个,外用油纸封固,火药线引于外。作战时点线后掷敌船。

火妖:纸壳火球,大如拳,内装松脂及毒杀性火药,通火线于外。战时点燃抛掷,可用于水战。

神火混元球:毒杀性火球,壳用竹编,外用纸糊,内置筒型火炮一个,火线引出外。周围毒杀药剂,将炮封好涂色。敌阵中爆后人马嗅之中毒。

烧天猛火无拦炮:燃烧性火球,内有二三十纸筒,火药各不同,有毒火、飞火与喷火,火线一并伸出壳外。先点火线后掷城内,烧敌兵马粮草。

风雷火滚:竹编制筒型火器,长三尺,周长一尺,外用纸糊四五十层,一头留口,内装毒杀性火药和五个小型生铁制火球,装填后将口封闭,并引火线。战时点燃火线,火飞弹发,焚烧敌军粮草衣甲,击杀人马。

冲阵火葫芦:葫芦形火器,以大葫芦为外壳,中安一小火铳,内装火药、铅弹,火铳周围装毒杀火药一升,用葫芦后坚木为柄,长6尺。由士兵持之,与火牌兵配合,一起冲入敌阵。

飞空击贼震天雷:靠火药燃烧反作用力推进到敌阵爆炸的火器。身用竹编成球,直径3寸5,两侧安有翅膀,内装爆药和几支菱角,中间有一个2寸的纸筒,内装推进剂,有火线从中出并与爆药连,外用纸糊数十层,涂红色。顺风点火,喷射而出,入敌阵则爆。

一窝蜂:每支箭长4尺2寸,下有一个4寸长火药筒。32支火箭齐射,可射300多步(一步为5尺)。一般装于战车上,每车十几筒。

弓射火石榴箭:专用水战火箭,箭头后有一个石榴型火药包,药包用二三层纸包裹,外用麻布裹紧,以松脂封固,并使火线向前。先点火线后射出,中敌船后水浇不灭。

神火飞鸦:身用细竹编,外用绵纸封固,内装炸药,裱纸为翼,身下4支火箭,可飞百余丈,落地即炸,可焚敌船。

火龙出水:两级火箭,箭身是用5尺长毛竹制,有头尾。头尾两侧各有半斤重起飞小火箭一支。箭后附一个火药筒,箭尾有平衡。多用于水战。可飞二三里远。

钉蓬火箭:水战用。有倒须铁头,射中后铁头张开刺钉于帆蓬上。后有多个喷筒,中后便着,焚烧蓬帆,其效力远高于其它火箭。

神行破阵猛火刀牌:兼可喷火之盾牌,生牛皮制,上画火龙、火兽,下有36孔,每孔插一小喷筒,其引信共一处。战时持牌而进,近至二三丈时点火,喷筒齐射,趁势砍杀。

青烟:青色信号发烟剂。硝火2两,桦皮1两,硫火5分,灰1钱,青黛3钱。上述物品混合压于竹筒中。遇敌点火,友邻部队见火而行,多用于夜间(分明就是后来的信号弹)。

西瓜炮:火球类火器。内装一二百小蒺藜,五六十个火老鼠筒,再装填火炮药,不需压实。密封后锥开三孔,孔入火药线。中有竹管,连药线为一。炸后蒺藜四射,焚烧杀敌。

伏地冲天雷:地雷。壳用铁制,内装火药,埋于敌必经之路,以极慢火种为信,连刀杆于上,以土盖之。敌摇拔刀杆则爆。

木火兽:兽型木轮喷射火器。以木材为框架,安兽型头尾,高3尺,长5尺2寸,4足安上木轮,外用纸糊,涂上彩色虎豹图案,兽耳内藏两个烟瓶,口有喷筒,胸旁栓铳,4眼内装火药,引线一致。战时一兵推进冲入敌阵,点火杀敌。

飞轮:轻型战车,身以木制,以竹为蔽,备有火铳、火箭,平时可拆卸,6人携带。遇敌组装,可屏蔽25人。敌攻即发射火铳、火箭,击退来敌。

屏风车:轻型战车。前及两侧有屏蔽,以抵箭石,车内有火器干粮,每车3人,轮流推行。遇敌可通过孔眼射击。驻营时摆列营外为屏。

火龙卷地飞车:兽形喷火战车,木制两轮,立有猛兽像,内藏火器24件,两旁设盾牌,车前有利刃,上有毒药。每车4人,轮流推车。作战时士兵推车冲进,并点火器药信,于是神火、毒火、法火、飞火、烈火从兽口喷出,毒杀敌军人马。

火柜攻敌车:冲击型战车。车厢长方形,两轮,轮高2尺5寸,辕长一丈,柜宽2.8尺,高2尺,车厢下架5杆尖枪,上有火箭100支,顶有油毡。战时2士兵点燃引信,百箭齐发,冲入敌阵,近战刺敌。

冲虏藏轮车:轻型战车。车辕长7尺,前安大盾,高5尺,面画猛兽,张大口。前辕2层,架刀枪8杆,车厢中放有火箭匣,内有火箭40支,用士兵2人轮流推动射箭。

其他资料:

辎重营编制:全营1908人,内将官1,中军1,军车兵30人,杂役兵254人,车炮兵1622人。每车配佛郎机炮3门,每门3人,共计佛郎机160门,鸟铳手640人。全营一次载米200石,烘炒300石,黑豆500石,可供1万人3日之用。

水兵营:每营编2哨,共510人,配大、中、小战船10艘,装备大炮4门,佛郎机40门,碗口铳30门,喷筒500个,鸟嘴铳68支。使用火炮和佛郎机者132人。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