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都梁兰》第二章 绝地反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处于万分悲痛之中的楚顷襄王终于下定决心再也不逃了,而且他也没办法再逃了,不远处已是楚国的国界,背后就是仅存的山河,除了背水一战,他也已经别无选择。

他决心要和一路追击他的秦军在都梁此地决一死战。心里想着,大不了跟敌人拼一个你死我活,就像三闾大夫屈原一样以身殉国,壮烈牺牲,也好过以前像过街老鼠一样的东躲西藏。

庄翠将军在经过慎重考虑再征得楚顷襄王的同意后,将决战的地点选在了此地的都梁山。

都梁山位于现在的湖南省武冈市(古都梁)北郊离城区25公里处的今头堂和龙田两乡的交接处。此山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适合军队在此地进行绝地反击。

山的北边有许多宽敞而幽深的岩洞,可以供军队储藏粮草,也可以供士兵们吃饭、休息,晚上还可以让他们在洞内睡觉。

洞口到山脊是一面坡度稍缓的土坡,军队进攻时可以就着山坡顺势而下,退缩时由于坡势较缓也不会让军士们感到特别地吃力。战士们既可以在山冈上建筑阵地居高临下地狙击敌人,也可以顺势俯冲打击敌军。

山上有一条从一个岩洞中水流喷涌而出,其水深目不可测、在星罗密布的石柱和密密麻麻的丛林间蜿蜒盘旋的没底江。

这条江在山上有一段比较宽缓,水流既清且浅,可以供士兵们取水饮用和做饭。

这条没底江里长满了一种有着浓郁的兰香,爱国诗人屈原特别喜欢的,名叫都梁兰的兰草。

山冈的其他三面都是巨石林立,陡峭险峻的悬崖,普通士兵不借助攀岩工具根本就攀爬不上去,那里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佳防守之地,敌人的大军根本难以靠近。

尤其是山的西边,全是平滑如镜的绝壁,青灰色的崖壁下端交叉排列着由灰白色的巨形石头经过千百年风霜雨雪洗刷成的竖状物,就好像一把把直插云霄的利剑在构筑着天然的防御阵地,让敌军行进困难重重。

庄翠将军具有非常不错的战略眼光,此地确实是身处绝境的楚军破釜沉舟进行绝地反击的不二之选。

在决战前的几天里,钢刀宝剑已经被磨好,长枪战戟已经被擦亮,破损的盔甲已经完全缝补完毕,粮草也已经准备充足。

当地的铁器铺还夜以继日地给楚军赶制了不少新的兵器和盔甲,当地的妇女们还连夜给楚军缝制了几面崭新的战旗。

在都梁当地老百姓全心全意、倾其所有的帮助和补给下,楚军终于恢复了士气,将士们终于恢复了体力。

阴魂不散、紧追不舍的秦军终于又跑过来了。

庄翠将军决定趁秦军劳师袭远、长途跋涉,才刚刚将楚军松松垮垮地围在都梁山上,他们自己尚立足未稳,将士也没有经过休息而疲惫不堪而楚军已经在此休整多日,以逸待劳之际跟他们进行决战。

他觉得此时的秦军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总决战终于打响了,这天正好是三闾大夫屈原去世后的“头七”,巨大的棺木被抬到了都梁山高高的山坡上,长长的招魂幡随风飘扬,零乱的纸钱在天空漫天飞舞。

天空灰蒙蒙的,雾霭沉沉,甚是压抑。

都梁山上楚军盔甲鲜明,刀枪耀眼,队列整齐,士气鼎盛。

每个士兵都打扮成为都梁此地戴孝的样子,头盔上都缠了一块白布,盔甲衣袖处系了一个白色的袖套。骑兵整齐地排列在前面,步兵整齐地排列在后面。

军队两旁整齐排列的是这几天闻讯而来的好像是乡下贫苦农民组成的民军。

那绵延不断的队伍排列得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

他们身着破旧的青灰色褴褛衣裳,每人头上也缠了一块白布,衣袖上也系了一个白色的袖套,手中拿着平时劳作时用的简陋的铁叉、锄头、扁担、木棒作为武器。

从外表上看,比起那些正规的士兵,他们显得非常的简陋而寒酸,但是,他们此时却表现得跟正规的楚国士兵同样的沉稳而肃杀。

他们**的双脚稳稳地踏在泥地上,紧紧地抓住脚下沉默的大地。

棕褐色的脖子上青筋条条暴起,被太阳晒得黑如锅灰的脸盘上,怒形于色,流露出誓死卫国的坚毅和决心。

楚军整个队列都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怀着满腔的愤怒,沉默地显示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和刚强。

一股肃杀之气突然弥漫在此处的天地之间,连空气仿佛都已经不能流动了,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就连秦军的战马都仿佛受到楚军低沉压抑气氛的影响,也不敢在此时不识相的放肆嘶叫。

庄翠将军在楚军队列前来回策马奔驰,高声怒吼:“将士们,我们慈父般的三闾大夫已经以身殉国。背后已是我们楚国仅存的山河,我们已无路可退,我们也不能再退。将士们,拿出你们的勇气和血性,让三闾大夫的在天英灵看一看,我们楚国不会再有怕死的将军,胆小的士兵。我们愿意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最后一口气。我们愿随三闾大夫同赴国难,绝不后退!”

下面的士兵们个个露出坚毅的表情,大声怒吼:

“愿随三闾大夫同赴国难,绝不后退!

愿随三闾大夫同赴国难,绝不后退!

愿随三闾大夫同赴国难,绝不后退!

。。。。。。”

随后将军将手中的宝剑怒指山下密密麻麻的秦军,刚毅地吐出两个字:“出战!”

只听见战鼓咚咚如闷雷在山谷中浑然回荡,号角高亢直破九天云霄,激荡着楚国凄美破碎的山河。

楚军骑兵在庄翠将军的带领下静默着直冲而下,向秦军中军猛扑而去,就好像一块巨石突然滚落山底,又好像一把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

这时只听到马蹄敲打地面的得得声,却听不到楚军士兵们的呐喊声,但那气势却如大雪崩山,泰山压顶。

骑兵后面紧跟着那些步兵,步兵后面一步不拉地紧跟着那些由农民临时组成的民军。

这些人每个人都是红着眼,咬着牙,鼓着腮帮子,沉默着不发一言。

握着武器的手上青筋已经条条暴起,全身的力气都已经贯注在手中的武器之上,只等在恰当的时机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每个人的眼睛都紧紧地盯住了对面的敌人,因为他们知道在身后的山冈上,招魂幡还在迎风飘扬,三闾大夫的在天英灵还在天上看着他们,期待着他们把侵略者彻底辗碎的那一刻早一点到来。

带队的秦军将领立即明白,自己的人马如若再不马上迎上去,与楚军撕杀在一起的话,将会很快就会被气势如虹的楚军给冲得七零八落。

秦军将领忙命手下兵卒击鼓迎战,秦军士兵立马奋力冲出,跟楚国士兵拼杀在一起。

只见“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九歌》),“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诀”(李华:《吊古战场文》)!

顿时都梁山下尸横遍野,没底江里流血漂橹,“天地为愁,草木凄怆”,“黯兮惨悴,风悲日曛”(李华:《吊古战场文》)。

视死如归的楚军将士在战斗中自始至终没有发出一丁点的响声。他们默默无声地杀人,默默无声地被杀,就算被敌人砍杀至死也没有哪一个楚军士兵发出过一声哀号。

这种凝结着对秦军刻骨铭心的仇恨的沉默,让所有的秦军士兵胸口发凉、心底打颤。

他们感觉自己面对的已经根本不是一支由血肉之躯组成的军队,而是一队没有疼觉的战斗机器,一群只知杀人的嗜血恶魔。

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有的楚国士兵已经身中数箭,浑身上下犹如一个刺猬,仍在勇往直前,不管不顾地用自己的双手用力拔出身上中的箭矢直接插入敌人的心脏;有的楚国士兵身上被砍中无数刀剑,全身上下血流如注,缺胳膊少腿的,仍抱住敌人用牙齿狠命地撕咬,用拳头奋力地猛击;有的楚国士兵双眼已经被全部刺瞎,仍冲入众多秦军士兵的包围圈内,用刀剑奋力地砍杀,直到力竭人亡。

前面的骑兵战死了,后面的步兵立马顶上去,前面的士兵战死了,后面的农民兄弟捡起前面士兵手里的武器默默地继续战斗。

整个战场上只听见秦军士兵痛苦的哀嚎声、跪地求饶声和马蹄敲打地面的得得声、兵器交接的铿锵声和马匹被刺倒地的悲鸣声,却唯独听不到楚军士兵发出的任何声音。

秦军将领不禁抬头向对面的都梁山山冈上看过去,巨大的黑色棺木停在山冈正中央,长长的招魂幡依旧在随风猎猎飘舞,无数的纸钱仍然在天空中被冷风刮得漫天飞卷。

三闾大夫屈原虽然已经死了,但他的灵魂明显并没有散去,他仿佛在天空中用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睿智眼睛冷冷地盯着自己面前这群凶残成性的秦国侵略者,对他们发出了无声的死亡诅咒。

秦军将领不由地全身打了一个寒颤,“撤!让大军快撤!”被吓破了胆的秦军将领用微微发颤的声音发出了让秦军赶紧撤军的命令。

战场上顷刻之间到处响起了秦军撤兵的铜锣声。秦军将领双腿一夹,勒转马头一马当先带头向后逃跑。

都梁山下顿时如雪崩一般,秦军士兵被吓得魂飞魄散,哭喊连天,没命价的撒腿就往后面跑去,只恨爹娘少给自己生两条腿,整个秦军乱作一团,士兵们一路丢盔弃甲。

楚军士兵一直被压抑着的怒火,此刻就像火山口喷薄而出的熔岩,席卷着整个溃败的秦军队伍。

这时,农夫们拿起扁担、锄头从田间地头跑来了,妇女们拿着菜刀、缝衣针从厨间绣房冲过来了,小孩子们拿着弹弓、石子从学堂武场赶来了,就连老人们都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追过来了,一路帮着斗志昂扬的楚国士兵追杀着一蹶不振的秦军士兵。

一路追亡逐北,狂砍猛杀,逃不出去的秦军要么也头缠白布,臂带白袖套化妆成当地老百姓的模样,要么赶紧跪地向楚军士兵求饶。真正能逃出去活命的秦军士兵,三停之中剩下不到一停。即使这剩下不到一停的士兵中还有一些四下逃散了,稀里糊涂地再也找不着自己的队伍,也有一些被吓破了胆,魂飞魄散地再也不想回到自己的队伍,真正能够回到秦军队伍的士兵所剩无几。

秦军将领最后只得带着这队寥寥无几的败兵黯然离去。

这就是哀兵,必胜!

在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见识过尸山血海,也曾数次进出过鬼门关的楚军战士们全部震呆了!

战场上的尸体没有几个是完整无缺的,也没有几个是盔甲完好无损的。

很多士兵的尸体几乎是堆积在一起,大多缺胳膊少腿,或者脑袋全没了,又或者是脑袋被削掉半边,脑浆涂满一地。

到处都是零散的人头、手脚、大腿、碎肉块,有的甚至是被砍成一团分辨不出是人体哪个地方的肉浆。

很多楚军英烈们的遗体跟秦军士兵的尸体根本就分不开,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的,有插着敌人眼睛的,有嘴里咬着敌人耳朵、鼻子的。

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打扫战场的楚军战士们都泪流满面,惭愧不已,因为楚国英烈们跟敌人们抱在一起抱得太紧了,分都分不开,以致在用力将他们与敌人分开时,打扫战场的楚军战士们把很多楚军英烈遗体上的手指都掰断了、胳膊扯脱臼了,牙齿也被扯掉了。

为纪念此次惨烈无比的都梁山反击战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楚顷襄王下令,从三闾大夫屈原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楚辞·九歌·国殇》)这两句诗中,取两字,将都梁山改名武冈(古时,冈同刚)山,将都梁县改为武冈县。

他希望能够用“勇武刚强”的“武冈(刚)”精神激励出楚国人民继续艰苦卓绝的反抗暴秦的勇气和决心。

其实,三闾大夫屈原写这两句诗的目的也在于此。

这两句诗就是爱国诗人屈原对当时昏庸无能的楚国政府、抱头鼠窜的楚**队、悲观绝望的楚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和美好愿望。作用就相当于全国人民于2008年对在汶川地震中灾难深重的雅安人民喊出的那句“雅安雄起!”

在东晋至隋朝末年,武冈县又相继被改名为武刚县、武强县,其实都是从屈原这两句诗中延伸而来的。

而在民间,武冈人民又习惯性地把武冈山叫做同保山,取“军民同心,一致抗秦,保卫楚国”之意,其实跟屈原的那两句诗句是同一个意思。

同时,楚顷襄王通过这场伟大的反击秦军的战役,意识到了三闾大夫屈原在楚国人民心目中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和学习爱国诗人屈原的这种高尚的爱国情操,激励楚国人民勇往直前的爱国热情,楚顷襄王将屈原的鞋子以衣冠冢的形式葬在了都梁山上,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和为楚国流血牺牲的英烈们一起长眠于此。

让楚国人民永远记得他们都是“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亦兮为鬼雄”(屈原:《楚辞·九歌·国殇》)的英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他们的身体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他们的魂魄即使在阴间也应该被称之为大英雄。”

楚顷襄王最后也顺应了广大楚国人民的强大民意,将屈原怀石投江的这一天五月初五定为了楚国的国丧日,允许楚国各地的老百姓自发在每一年的这一天里面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他们亦师亦父般的伟大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

这一天的纪念活动,都体现了楚国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思念和崇敬。比如龙舟最初就起源于楚国民众自发地驾船去楚国江河湖泊里面寻找三闾大夫屈原的遗体。后来人们为了寄托哀思,每年固定在屈原投江的这一天泛舟于江河湖泊之上,久而久之才演变成今天的龙舟比赛。百姓们又怕江河湖泊里的鱼虾因为饥饿而食用他们敬爱的三闾大夫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煮熟的米团投入江河湖泊之中,喂饱河里的鱼虾,后来就发展成了今天吃粽子的习俗。是为端午节的由来!

对于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敬其爱国、服其多才、悯其高洁、哀其不幸,辗转怀念,连绵不绝,二千二百余载,直至今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