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颠倒火焰周世宗与符皇后故事》到底该叫“柴荣”还是“郭荣” +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掰书记】到底该叫“柴荣”还是“郭荣”(+版)

-

严优

-

(此次的+版,增添了在宗法、礼节和史料方面的资料和议论--很遗憾由于起点不支持格式编排,所以本来为老读者mark出来的效果无法实现。

欢迎读者诸君就郭荣/柴荣的问题与我讨论,或者提供更多资料。让我们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彻底做个了断。倘若本文文字将来还有新的增添,会叫++版,+++版……这样一路+下去:p)

-

(注:本文的缩略版是正式发表的文章,如需转载,请务必全文如实转载,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

-

五代后周世宗英明神武、鸟生鱼汤,实乃不世而出的奇才也。然而有一个经常让世间善良好学的普通人感到困扰的问题,那就是:到底该叫他“柴荣”还是叫“郭荣”呢?

其实,这是个伪问题,是个人为制造出来的分歧。周世宗一定得叫郭荣,不能叫柴荣。

当然,将他列入柴姓名人录或宗谱,柴氏后裔尊崇他、祭祀他,这是没问题的。从血脉上讲,他的确是柴家的儿子,是柴氏后裔的骄傲。不过从称谓上讲,他“必须”姓郭。

现在我来“必也正乎其名”,说得不妥的您多批评。

-

新旧《五代史》都交代他“本姓柴氏”,但因“年未童冠……侍圣穆皇后(就是他的姑妈)……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也就是说他在童年时代就过继给后来的周太祖郭威,改名郭荣了。那么,他继位后,有没有复归本姓呢?

绝!不!可!能!理由如下:

-

首先,宗法上。郭威在后周建鼎的第三年,清除掉挡道的权臣王峻后,立刻就诏命郭荣为开封尹、封晋王,这意味着官方确定了他的皇储地位。作为皇储,他继承的必定是郭家宗祠,否则宗法不容。

(******以下为新增议论之一)

要理解一个嗣君改姓是多么巨大的一件事、嗣君改姓究竟意味着什么,咱们应该了解宗法制度的力量在当时有多强大。

咱们经常说五代是季世、是乱世,可是在我看来,五代之乱,不过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中“治-乱”循环中的一环,它的“乱”,在某种意义上,比不上今天我们所身处的社会的“乱”。这是因为,五代时期,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当时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儒家思想作为纵贯社会上下各阶层的主体意-识-形-态(不管有些人对它的奉行是否只停留在口头,但全社会的意-识-形-态共识是显而易见的)等等的社会基本构架并没有被打破,因此,宗法是非常有力和有效的,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也是比较清晰的(所以越过这条底线的人才会被骂死)。不像今天,咱们的经济在茫然转型,农业与乡村在被抛弃,信息时代、后现代性的双刃剑迅速而强悍地割裂着我们与历史、与文化渊源的联系,思想界众声嘈杂、莫衷一是(所以咱们现在何止不信儒家,咱们是土的洋的、古的今的、思想的宗教的,啥都不信了,啥都无法占据主导地位了)……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的“乱”,对于人们在精神上的冲击,远过五代。那么,对“宗法力量”毫无感知或者感知很弱的今人,要去体会一千多年前的宗法制度,就确实需要一点想象力了。

尤其是在皇家宗庙制度上。要知道,那是一个派什么级别的官员进行宗庙祭祀需要特别奏请的时代(后梁),一个皇帝迎纳皇后时走到哪个门口去接需要辩论的时代(后唐),一个皇帝给自家拉古人做始祖会被臣下反驳的时代(后晋),一个皇帝该穿什么服装去出迎太庙神主会进行详细讨论的时代(后周)……宗法制度上不讲究、犯大错,还要礼部、太常礼院等礼仪机构干什么吃呢?还要谏院等规谏机构干什么吃呢?

所以,一个嗣君接了人家的衣钵江山后要改姓?!想象一下,这对于天下人而言是多么可怕的宗法灾难。想象一下,这将会激起怎样狂烈的反对声浪。-就算皇帝本人不在乎反对、恣意妄为(比如执意要做契丹人儿皇帝的石敬瑭),至少,反对的声音会被各种正野史料记录下来吧?那么回头看看周世宗的事,有没有任何反对的材料留存下来呢?一丝也没有。你说反对的材料都被他给消灭、给压制住了?亲,连赵光义那种杀了亲兄篡位、又拉拢老滑头赵普帮忙进行各种全方位毁尸灭迹的机密事,咱们不也还看到了“烛光斧影”的各种传说?泱泱世人之口是堵不住的。

顺便看一下郭家的宗庙情况。

后周定鼎,很快建立太庙四庙,即周信祖睿和皇帝(郭璟)、僖祖明宪皇帝(郭谌)、义祖翼顺皇帝(郭蕴)、庆祖章肃皇帝(郭简),并且为他们追尊了陵名(除了郭威父亲郭简,其他都有名无所,只是遥拜)。郭威去世,上庙号太祖,神主祔庙。这都是非常正规的宗法仪程。

那么,如果世宗继位后改了姓,就意味着要别立宗庙,对不对?可是,有没有任何关于他别立宗庙的记录呢?一丝也没有(相信我,亲,这么大个事儿史官们是不会漏掉的)。还有,如果他改姓归宗,他要祭拜的就不会是郭氏宗庙了,对吧?那么他后来拜祭的是谁氏呢?郭氏。

这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资料:后周太祖、世宗、恭帝三代的宗正卿(负责管理皇族事务的官员),都是姓郭的(郭令图、郭琼、郭玘)。历朝惯例,宗正卿由宗姓朝官(也就是皇帝姓氏本家)担任(例子太多,就不一一举出了)。如果世宗复姓,从他开始,宗正卿应该姓柴,对吗?我以为,这是对世宗(乃至其子宗训)继位后皇家姓氏最正面的、直接的证据,以前没有人言及,故此特别提出,请读者诸君注意。

再说一下周世宗的年号。世宗继位是在“显德”元年元月,之前的年号是“广顺”。但“显德”这个年号并不是世宗改的,而是周太祖郭威改的,改元是因为举行了祭天大礼。世宗继位后宣布“服纪月日一如旧制”,也就是说不改元。而且,终世宗之世,甚至终恭帝之世,这个年号再也没有改过。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表明了嗣君对先帝的彻底继承关系,也表明了孝诚之义。《册府元龟》为此专门夸赞:“五代乱世,以嗣君即位者五,而改元不依古者四。……周世宗……仍称先帝年号,终其世不改”,又说,对那些嗣君即位就忙着改元的,“《本纪》无讥者,但书其实,自见其失也。”-批评史书没有尽到以笔墨寓褒贬的责任。

顺便再议几句“世宗”这个庙号。一般来说,“世宗”意味着在皇族内部另开一条线进行传承。从世宗是太祖养子这个事实看,郭荣庙号“世宗”是很恰当的。有人以此为郭荣复姓的依据,这就不对了。人家另开一条线不假,人家可没说舍得把江山传给外姓。后“周”这个国号的来历是因为“郭姓乃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姬周-虢-郭,脉络很清晰。如果世宗复姓为柴,他就不是“虢叔之后昆”,他的国号也得跟着改,不能再叫“周”了。

而且,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世宗”们,没有哪个跟先帝不是同一个姓氏的。比如汉世宗姓刘,晋世宗姓司马,南梁世宗姓萧,北齐世宗姓高,隋世宗姓杨,辽世宗姓耶律,金世宗姓完颜,明世宗姓朱,清世宗姓爱新觉罗……所以,皇帝的姓氏是一件异常严肃的事情。改姓,就意味着换朝。

(******新增议论完毕)

-

其次,感情上。郭威、郭荣父子感情极好,郭荣不可能在如此大节的地方有负郭威。他并非苦大仇深地杀掉养父篡位的,他也没理由改姓。与五代时许多因利益而结成的养父子迥异,郭荣是郭威内侄,是因亲情而过继的嗣子。郭荣在郭威家得到了温暖平实的童年,“以谨厚见爱”,“太祖甚怜之”。建鼎后,郭威为郭荣铲除勋旧,在自己不豫时让他代主郊祭(这是一个国家在礼仪方面最大的事)、让他监国,弥留之际让亲外甥李重进向郭荣下拜以定君臣名分……这些,都体现了一个慈父为嗣子继位精诚铺路的深心。而后来郭荣登基后追封遇难皇属,是“先封太祖诸子”(即自己诸弟),再封自己的儿子,以此表达对郭威的孝诚之义。

《五代会要》记载:显德元年二月,世宗车驾亲征太原回转途中,专程去亲拜郭威的陵寝嵩陵(在今河南新郑)。远远望见嵩陵,便“号恸”,“至陵所,俯伏哀泣,感于左右”。亲拜嵩陵,再次说明世宗身份在宗法上的继承关系;望陵号恸,再次说明父子俩的感情深厚,不是作伪给外人看的。

-

第三,礼节上。郭荣对生父柴守礼始终事以“元舅”之礼,说明他始终自认郭家子弟。而且,柴守礼终生“未尝至京师”。为什么亲生父子不好相见呢?一则因为郭荣不再姓柴,两人相见,名义上的舅舅要向亲儿子行国礼跪拜,两方面都不落忍;二则实在郭荣与生父的感情没那么深,见,或者不见,他都在那里,好生颐养足矣。

(******以下为新增议论之二)

这里有个最滑稽的细节:如果世宗继位后复姓归宗,柴守礼该怎么办呢?他是亲爹,他还活着,他得立马有名分吧?按照礼法,活着的皇帝亲爹是不是该被尊为太上皇?那么事实如何呢?柴守礼在世宗朝,是以从三品的“光禄卿”致仕(退休)的;到了恭帝朝,加封从一品的“太子太保”致仕。所以,如果坊间关于世宗继位复姓的臆断成立,柴守礼的官职就成了此事最大的笑话:为了归宗本家把宗法体系搅了个天翻地覆,闹得朝野尽皆侧目,最后自己的亲爹却还是从三品的朝臣待遇,那他归的哪门子宗?他归宗图的是什么?他归宗是为了尊崇谁呀?这……这何止是打脸,这是打脸都找不着北了。

(******新增议论完毕)

-

第四,史料里。不管正史野史,没有任何关于世宗复姓的直接记载。尤其是正史,这么大个事儿,总不可能偷偷进行吧?连后唐大将李存审(终身随义父李克用姓)在后来史籍中为何被称呼回本姓“符存审”还有交代呢。

鉴于符氏一门在五代史中非常重要,这里岔开了啰嗦两句。

李存审本来至死都叫李存审的,可是为什么后来史料记载里又管他叫符存审呢?“盖存审子彦卿有女为宋太宗后,故存其本姓也”。具体来讲:一,后唐历史短,李存审的儿孙辈在入后晋之后便都复归了符姓;二,李存审的一个孙女嫁给了后来的宋太宗,被追封为皇后(即周世宗的大小符后之六妹,史称宋太宗懿德符皇后)。那么,出于对他们家族的尊重,就在史料中保留了他们祖父的本姓。

请看,史传中对大将李存审的称呼问题都有交代,那么,一个皇帝的姓氏问题是不是会更重要、更严肃得多?如果皇帝改了姓,史书中是不是应该有所记录、有所交代?逻辑上说,姓氏如果是偷偷摸摸私下改的,那还改它干嘛?

-

(******以下为新增议论之三)

关于史料,补充议论一下。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说,“荣本姓柴,父守礼,郭威之妻兄也,威未有子时养以为子。”又说,“帝(荣)既为太祖嗣,人无敢言守礼子者,但以元舅处之。”我们知道,在小盆友时代就砸了缸的司马光先生治学很严谨,他的话大多是很可靠的。那么他这两条,就清晰地指出:第一,荣的本姓是柴(本姓就意味着现在不是这个姓);第二,荣是郭威的胤嗣,没人再敢说他是柴守礼的儿子(胤嗣意味着传姓氏,意味着宗法上的继承关系)。

为此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司马光与王安石就这个问题的争议。

熙宁四年,司马光对宋神宗说:“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大意是:现在以柴咏来奉周祀不合礼仪(柴咏事详见下文),周朝姓郭,世宗是以太祖皇后的侄子做了郭氏的后裔。也就是说,世宗的郭姓并不是周朝原初血脉,所以现在要为周朝留祀,就应该从周太祖的郭氏旁支里找人,不应该从世宗本家的柴氏旁支里找人。你看,司马光在这里还是强调了两个信息:后周姓郭;世宗为郭氏后嗣(所以也姓郭)。

宋神宗就这个问题询问王安石的意见。我们知道,王安石这个人很彪,说话做事各种不严谨不靠谱(请参考各种宋人笔记及对其变法得失的检讨),那么他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宋是从柴氏那里接受的天下-关于这一论调在宋代的形成原因,请参考下文。)”宋神宗还是有思辨力的,就说“为人后者为之子(做人家的后嗣就是做人家儿子了,姓肯定改了啊)。”然后……王相公就避开了这个质疑,开始胡搅了:“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给异姓人当后嗣,不合礼仪啊。世宗虽然受天下于郭氏,怎能爱江山不爱本家而去改姓呢?)”所以呢,按照王相公的说法,因为给异姓人当儿子不合礼仪,所以改姓也不对(他让李存审、李存孝等一批著名的“义儿军”情何以堪),所以压根儿就没有改姓这回事,所以世宗根本就一直都叫柴荣……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经常持论相反。这个问题,如果要在司马光和王安石的议论之间选择,我绝对相信司马太师。亲,您呢?

呃……关于王安石“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这句话,再啰嗦一句。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上面所述,主语为世宗,那么表达的是“世宗不会因为爱江山而改本姓”的意思,如上;另一种,主语是宋朝朝廷、宋朝皇帝或者直接就是宋神宗,那么这句话的含义是:“咱们怎么能够因为他继承了郭氏天下就去改掉他的本姓呢”-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世宗尽管叫他的郭荣,但现在,咱们宋朝有大义,要重新管他叫回柴荣来(司马光与王安石关于世宗姓氏的这番争论是有更深背景的,暂不多说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咱们今人就得到了关于世宗被改回柴荣的时间点的一条具体信息(更多世宗为何被改回本姓的议论请见下文)。

(******新增议论完毕)

-

第五,避讳上。有一则最有力的史料,从反面印证了世宗的郭姓未改。《十国春秋》记载,世宗横扫江南,南唐主李璟无法招架,主动去帝号、改年号、改名李景来求和。李璟为什么要改名李景?这是为了避郭威的高祖父(追封为后周信祖)郭璟的讳。这充分说明世宗仍然姓郭,是郭家的胤嗣。这件事发生在显德五年,当时世宗已经御宇五年,而再过一年,他就要去世。你说,他会不会抓紧时机在去世前改归本姓呢?怎,么,可,能?!他病重之际,只忙着安排了文武人事,给自己从未进封的皇子们加封爵位。他施恩祈福还来不及,他能去挑战宗法制度为自己惹议招怨么?

故此,所谓郭荣继位后改回本姓之说,于宗法不容,于情理不合,于史籍无稽,实属以讹传讹,信不得也。

-

那么,“周世宗柴荣”这个说法又是什么时候、怎么兴起来的呢?我的愚见如下:

-

关节点之一:这是赵宋朝廷刻意淡化郭威父子痕迹、抹去世宗影响力的需要。赵匡胤篡位后,世宗皇嗣被软禁,其他皇子湮没,郭氏宗庙处于无后人祭祀的状态。世宗身前始终厚待赵匡胤,赵匡胤对于世宗一直是负愧的,因此,他尽量避免公开提及世宗其人其事。“郭”这个姓氏,一度成为朝野心照不宣的禁忌。因此,不会有人去强调它。

-

关节点之二:宋太宗赵光义篡了亲兄长赵匡胤的位当上皇帝后,为了论证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从文字与舆论两方面,对之前的史料进行过全方位、大刀阔斧的篡改乃至毁尸灭迹。这与世宗的姓名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如果世宗姓柴,那么世宗继承大位就是异姓之间传天下。好了,既然柴氏可以继承郭氏江山,那么赵氏继承柴氏江山又有什么不对呢?这是解决了赵氏篡鼎的合法性。进一步说,人家连异姓之间都可以衣钵相传,我这个弟弟继承亲哥哥的位置,不是更加理直气壮么?谁说非得传给哥哥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等等?就算他们已经成年又如何?这就解决了赵家皇权“兄终弟及”方式的合法性(中原政权只在非常状态下才会采取这一方式)。

关于这一点,有则史料似乎颇能说明问题。《五代史补》里记载高平之战,其中有一句刘崇的话:“柴氏与吾,主客之势……”,表面上看,似乎当时世宗就叫柴荣似的,其实不对。《五代史补》是宋初陶岳所撰,类似笔记体小说,里面记录了很多逸闻趣事、怪力乱神,可读性很强,但缺乏史家的严谨,在很多人、事上都有错漏。那么这位陶先生是什么时候的人呢?巧得很,陶岳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进士,他为此书立序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可见,至晚在宋太宗、宋真宗时期,朝野舆论大环境中,就已经有了将郭荣改回柴荣的痕迹。

-

关节点之三:到了宋仁宗朝,仁宗因没有皇嗣而苦恼,想起来做慈善,给郭家续香火,便下令寻找周世宗后人。其时郭氏没落,飘零凄惨,仁宗只能从世宗的本家兄弟(柴姓旁支)中去寻找。花了几个月,仁宗找到了其中的年长者柴咏,封为崇义公,命他“岁时奉周祀”,其实就是祭祖先而已。

好了,有趣的环节来了。

在当时的情势下,柴咏接了这个平白得闲钱的美差,必须要仔细体会圣意:到底是要祭祀郭氏这个曾经的皇族姓氏,还是作为后代祭祀郭荣这个人?如果选择前者,很可能触及当时的政治高压线。别忘了赵宋是篡了郭周的鼎的,而且将近一百年过去了,人民对世宗还是无比怀念,现在复祀郭周,他是想跟仁宗的皇权正统性唱反调么?何况,柴咏自家的柴姓传承得好好的,他为了奉周祀,难道要改叫郭咏不成?如果选择后者就简单安全得多,直接将世宗姓氏改回来就一顺百顺了。因此,柴咏恐怕不愿也不敢替郭氏去主张正名受祭的权利。我甚至怀疑,在柴氏后人的奉祀中,根本就没有那位锐意改革、恭行节俭的后周创始人郭威的位置。很简单,因为他又不姓柴。

我猜测,最晚到这个时期,在赵宋朝廷的授意下,柴氏后人“正式”将世宗改回了本姓,一来避免当政者多心,二来也是为柴氏先祖中增添了一个英雄伟人。

-

其后,因赵宋刻意屏蔽郭周事,在那种隐隐的政治高压下,曾经民间盛传的世宗辉煌事迹逐渐被赵匡胤传说(三下南唐、三下河东等)所遮蔽。此后千年,世间流传的世宗形象与事迹进一步淡化,世宗姓名也多沿袭柴氏族人称呼,因此“柴荣”二字,反倒成了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号了。

所以才有《小放牛》里推车过赵州桥的“柴王爷”,才有与杨六郎谈恋爱的“柴郡主”。

当然,还有个流传甚广的神秘绝色“柴窑”。清人朱琰《陶说》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当时亦称御窑,入宋始以柴窑别之。”清人说宋事,细节很不可靠,比如文中写入宋后就立刻将世宗的御窑别名之以“柴”窑,似乎世宗当时姓柴,根据上文提及的原因,显然不可能。不过朱氏记录的是业内成说,倒是可以反映“柴世宗”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了多久、多广。

-----------------------

ps.之前的《华丽之伤》写柴郡主故事,因“柴郡主”为约定俗成的专称,故从众、从俗呼之--如果写成“郭郡主”,也没人明白了。该书中呼柴世宗、老柴王云云,也是为了配合柴郡主的家世谱系,让整个血脉传承看起来比较顺畅。

然而,史实上是连“柴郡主”也没有的(关于此事,我有另文专述)。

-

到了本书《颠倒火焰》,因写世宗正传,则一律正本清源、回归郭氏。

“必也正乎其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之人不余欺也。

-

-

-

-

-

-

-------------------------------------------------------

碎碎念:*^-^*求推荐,求票,求评论,求打赏,求收藏,求转发,求粉,各种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