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耀庭原名启荣,后改名正荣,字耀庭,云南昭通人。生于满清王朝道光十六年(1836年)夏历十一月二十五日。民国元年(1912年)去世,享年76岁。

他早年历经磨难。李耀庭在世的时间经历了满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六个时段,跨越了中国的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两个时代。他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在家乡度过了少年、青年时代。中年、老年则生活在重庆。他少小年纪就历经乱世,作为家中长子,他从小备受生活的煎熬:从事农耕、在乱世中抵御侵扰保护家人、做小买卖、跑马帮、响应朝廷征召当兵平乱。因之,练就强健的身体,坚忍不拔的性格。正因为青少年时代的苦难经历,所以李耀庭能在大风大浪中搏击前行,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作为,书写了不同凡响的壮丽人生。

他聪明、智慧,遇事敢出头有担当。咸同回乱中,他多次率领乡人抵御骚乱劫掠,化险为夷。因为战乱,他在家乡领头成立自卫武装,担负起保卫乡土的职责。因为滇、黔回苗之乱持续,应朝廷征召,他从军入伍,投入滇军统帅岑毓英麾下,屡经征战,出生入死。他曾协助奉命征剿昭通回乱的四川提督唐有耕,为保地方的平安,为民族的和解尽心竭力。战后复员,他重操旧业,轻车熟路地做买卖,跑马帮,并与人在叙府合办荣茂公商号。经与滇境巨商、人称“钱王”的商人王炽结识,李耀庭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应王炽之邀,他加入王炽在重庆的天顺祥商号,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经过30余年的打拼,他将天顺祥从商号发展壮大为商号兼票号,再从金融过渡到实业,他的人生由此走向辉煌。

他自强不息,一生经历多姿多彩风云跌宕。他少小年纪,肩挑家庭生活重担。咸同回乱,他挺身而出,保卫家乡。国难当头,他又奉命从军。经商,他以“信义”为准绳,经商守信,经商不忘为国分忧,赈灾救难,因此,人称“在野相爷”。因急公好义,清庭特诰封荣禄大夫,夫人诰封一品,朝廷恩泽溯及三代,光宗耀祖。辉煌时,他还开办信记钱庄,发展新式金融业务。在重庆还设有乾元钱庄,办理银子出进;开办利生金厂,改铸银锭,统一成色。为了振商兴业,发展民族经济,他在重庆倡组云贵公所,出任会首。重庆开埠,他是重庆总商会的首届会长。他主张实业兴国,并以身作则开办了最早的川江轮船公司,开展川江航运,并购买了太平门、寸滩码头。他率先涉足公用事业,他创设重庆自来水公司。他开办的烛川电灯公司,点亮了重庆第一盏电灯。他控股潼川锦和丝厂,设总号于重庆。还在自贡开办盐厂,经营盐号,销售食盐。天顺祥设在涪陵的盐号祥发公是川东最大的盐号。天顺祥经营盐岸获利甚丰。他涉足的事业领域广泛,比如,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聘请专家在四川勘探石油,专门派人到日本考察学习开采石油的技术。他设立了顺昌公司,在四川省南充遂宁间之蓬溪钻探打井,开采石油。他眼界开阔,心胸博大,他的举措总与外部世界接轨,发展实业总是着眼利国利民。

他关注时事,忧乐天下,总是与国家社会的改革进步相伴同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为抵御外侮,他雪中送炭,代表王炽与天顺祥捐出巨资帮助解决逃难中清廷的用度花销。“戊戌维新”中,他同情维新派,不但与维新党人有交往,而且积极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捐出巨资资助宣传新思想的《渝报》出刊。辛亥革命时期,他支持孙中山,拥护革命。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湛阳、龢阳,侄子燮阳都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对辛亥革命都有建树。尤其是他的两个留学过东洋的儿子,或在革命中,参与组织新军、拥立西南蜀军政府。或捐巨资支持孙中山作为革命经费;在护国战争中,用行动支持讨袁护国。兄弟二人均贡献巨大。李湛阳是西南蜀军政府首任财政部长;李龢阳为蜀军政府监司,负责革命后的市政建设。护国战争中,作为同盟会会员的李龢阳毁家纾难,多有建树。因李龢阳为辛亥革命重庆独立出力多多,为反袁护国捐出巨资,贡献巨大,为表达谢意,孙中山特为之手书条幅“高瞻远瞩”以褒扬。

他秉持“生而好礼”,“富而有仁”的人生信条。作为西南首富的李耀庭,在家乡云南昭通、在第二故乡重庆广行善事,用多种方式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如,毅然拿出一半家产认购铁路股份,纾解国难;如,多次捐巨资赈灾:为陕西、山西旱灾捐款、为疏浚黄河河道捐款、在云南为灾荒捐款并捐资助学、为四川的天灾捐款、在重庆设立李家沱义渡、在重庆捐资修马路等,不一而足。他的事业多与民生相关联,如票号、钱庄、盐务、水、电、缫丝、航运、码头等。他留下众多造福社会,造福乡梓的遗迹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如,他在故乡云南昭通留下传承历史凝聚族人的李氏宗祠;如,重庆渝中风景秀丽的佛图关鹅岭公园就曾是他用于休憩养老的私家园林,1950年在军队要求下,后人作了无偿捐献。受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的影响,李耀庭尤其注重教育,注意对子女的培养,其人格精神因此得以薪火相传。他从一个农家子弟靠拼搏成为晚清西南首富,建立功名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他是靠自身奋斗成名的名人,位列重庆名人馆让后人敬仰,他让他的家乡云南昭通、让他的第二故乡重庆乃至西南都因他的业绩、因他之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