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何哉》第一章:山深仙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师傅,到底何为江湖?”

青山县城外往东三十余里,有一处深山,传闻深山中有一道观,里面有神仙居住。很多人都刻意去寻过,只是,都未寻到一丝踪迹。而神仙们,偶尔外出,为民诛邪驱魔。

“你几个师兄又给你说山下的事了吧。”

白发老道笑了笑,这座老旧的道观一总有七位弟子,年龄段相差很大,但在每一个弟子心中,师傅一直是这幅白发苍苍的样子,世间人总说师傅是神仙,虽老但长生,众师兄弟也只是闻之一笑,朝夕相处,他们知道,师傅却在慢慢变老了。

“嗯,他们说,山下便为江湖,一切都有,又一切都没有。”

师兄弟一共七人,在他的记忆中,好像师兄弟七人都是师傅从外面抱回的孩子。

现在正在跟师兄说话的,便是年龄最小的七师弟,他是十一年前师傅外出驱邪,在大山之外的带回的,因该也是出于某种原因被父母留下山野之中,幸而有老道人所过,将之带了回来。

“你听得明白吗?”

“不明白。”

师傅笑了笑,伸手轻轻摸了摸弟子的头,没再说什么。山下即为江湖,下了山一切皆自由,又一切皆不自由;一切皆有,可自身一无所有。

到了一定时间段,生活就会把你逼到某一阶段,以前你所不明白的,所好奇的,所不愿面对的统统都会出现在你眼前。

有的时候,知又可好过于无知……

“师傅,我能下山去看看吗?”小弟子把弄着自己肉肉的小手指头,急切的向他的师傅问道。

“能的,当然能。”师傅很慈祥,双脸皱纹不少,这一笑起来,感觉皱纹更多了,映上他斑白的头发,让人不由得想象,这些年,他为这师兄弟七人,操了多少心。

“那我什么时候可以下山?”小弟子一喜,不再把弄自己的手指头,而是两手撑地,从地上站起,一蹦一跳的走到师傅面前,神情兴趣,却站得很乖,怯生生的问道。

“该下山的时候,便下山了。”老人一顿,停下手中之事,深深的看了看眼见的小不点,良久方才说道。

“那我何时该下山?”小弟子追问。

“你下山之时,便是你该下山之时。”这次的师傅倒是回答得痛快,不过,这答案,让小弟子,不是很满意,不,是很不满意。

“师傅,你骗孩子玩……”

孩子脚一跺,嘴角一撇,小脸尽显委屈之样,却又多出一丝可爱调皮。

老道笑笑,继续做着手中之事。

白发苍苍,精气神却不弱于青壮之年。身着青色粗布麻衣,并不算特别正式的道袍,袖口棱角处零星有些磨损,好似穿了有一些时日了。脚上倒是穿了一双新做不久的草鞋,隐于道袍之下,总休来说,很是朴素简单。

装扮上咋看都觉得只是一个农家老人,但身上却有一股超然世间的气质,气质来源于老道心底,由老道周身每一处散发。

人中仙,这是青山县城人民对他的称呼,没有人只道他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道号,更没有人知道他从何处而来。

到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已经习惯了青山有仙的自豪,也不再好奇些什么,只需要知道,有什么难事,往深山中送出一封求仙令,便可求得仙家相助。在人们心中,他与这万丛深山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好似他与这万从深山俱生,与这星月同在。

早年间,这青山处处留有他的传奇。是人是仙难辨,伏魔卫道人间。青山附近驱邪无数,却少与生人相交。可能,这就是传说仙吧,仙,便有仙该有的脾气性格。

“你二师兄呢?”

老道似乎想到了什么,顿了顿,停下手中的事,转头向正在一边正蹲在地上看蚂蚁的小孩问道。

“悟道崖下坐着呢。”

小孩头也没抬的回到,比起这个事,眼前的几只蚂蚁的动向更能引起他的注意。

“坐着,确定?”

老道又愣了愣,随后一笑。

“确定,今早刚去看过,坐着的。二师兄都在那儿跪多久了,腿都跪起茧子了,师傅,你不会还让二师兄跪吧。”

小孩难得回头一次,一脸伤感的问道。二师兄对他可好了,在他记忆中,二师兄好似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经常陪他到遍山寻一些好吃的。

孩子嘛,玩与吃,永远是他们记忆中最难以忘却的主要部分。

“坐着好啊,只要愿意坐着,也就放心了。”

老道喃喃,又埋头做着手中的事。

但是小孩却对地上的蚂蚁不再起兴趣了,他跑到老人的边上,小心翼翼的扯过老人的衣角。畺次以那副怯生生的样子问道:

“师傅,二师兄下山做了什么,你罚他在悟道崖下跪了那么久。”

老人笑笑。

“你二师兄心里有事,跪着才容易想通,他今天不跪了,那他也快要走出来了。”

“什么啊,奇奇怪怪的,好麻烦,算了,我去找三师兄玩去。”

“你三师兄回来了?”

“刚回来,我过来的时候遇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张脸死沉死沉的,回来就直接去藏书阁了。”

“随他去吧。”老人很平淡,这些孩子,他从小带到大,他对每一个孩子性格,能力都很了解。

大弟子仁厚、二弟子过于善良、三弟子道法最深,一心悟道,却又有点不近人情。

“对了,师傅,还有几天到月初?”

小孩可没管老人在想些什么,他向着藏书阁的方向跑去,他想去让三师兄给他山下的事,然后找个机会,让三师兄偷偷带他下山玩儿。刚走两步,他又想到了什么,又转头向老人问道。

“还有十多天呢。”老人无奈笑了笑,他知道小孩在想些什么。

月初,已在凡俗成家的大弟子便会回山里一次,小弟子幼时深受大弟子照顾,对大弟子的感情亦兄亦父。

但是,他更了解,现在孩子主要盼望月初的,是大弟子每次上山都会特意准备的特产小吃。

“还要那么久啊,算了,我找三师兄去,嘿嘿。”

老道人对小弟子的举动也是习惯性的笑一笑,这深山之中,只有他们师徒八人。从之前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青山留名。

好似一切都变了,他们也变了,他在慢慢变老,弟子们也慢慢长大,成熟。

大弟子几年前与山外一村中姑娘相遇相识相知,最后喜结莲理,之后的时间中,每个月大弟子都会上山一趟,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每一次都会带来一些好吃的,显然,这对于小弟子而言,是最为期盼的。

二弟子在大弟子下山之后便接手山下事务,半年前一次下山之后,便在悟道崖下长跪不出,而今,虽然还未走出悟道崖,但不再面壁长跪,便离他走出本心更近了一步。

三弟子,半年前接手,在处理求仙事务有自己的方格与执着。一手剑道功夫也是在青山留下了不小名声,剑仙之名,也是用实力打出来的。

四弟子五弟子六弟子在山中帮老道做些杂事,顺便,管一管阴涧崖的求仙亭。

在这座道观中,最惹人喜爱的便是这蹦蹦跶跶的小弟子了。他是由所有人带长大的,从小便广受宠爱。特别是大师兄二师兄,对他都可以说是溺爱了。到目前为止,大师兄每次上山都不忘给他带好吃的,二师兄自封于悟道崖后连师傅都不可见,唯独见小师弟。可以说,师傅对他们几个师兄弟而言亦师亦父,他们几师兄弟对小师弟而言,亦是亦兄亦父。当然,这道观,有小弟子的存在,才更像一个家。

阴涧崖万丛大山外围靠近青山的一处山崖,地势奇特,风景幽美,之前老道在游历时偶然发现,便在其中建了一座小亭。后来这座小亭便成为青山人与老道师徒的联络点。而这坐小亭,便成为了青山人眼中的圣地:求仙亭。

当青山人民遇到某种难事之后便可写上一封书信,传往阴涧崖中。这种书信被人们称之为“求仙令”。而求仙令会在当天夜里由老道的弟子收回道观,然后由道观在山下行走的弟子于次日下山处理。事成之后,发出求仙令的人会看心情送一些物品到阴涧崖,做为求仙相助的报答,而这,也是道观补贴家用的一种生活来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