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鸟丝奇遇记》第一百七十五章,第三卷终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5章

当然,这些都是假象。

事实情况是这样的:

初春的一个早上,一万多刚刚吃完早饭的辅兵大队突然接到前锋斥候来报,最前沿的两座屯堡正在遭受上万人的围攻。

重骑兵只适合在决战中一锤定音,虽然赵羽在重骑兵军团中投资最大,但是真正打起来,用到他们的时候却最少,反而是给他们服务的辅兵,几乎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

为了啥,因为战功啊,作为战兵的贴身辅兵,他们都是后备的。只有战功才是他们成为战兵的最佳途径,所以,他们各个都憋着劲等着拿战功的。

不仅仅是他们,他们的统领也很吃瘪的。一年前阳方镇中连品级都没有的孙长风,他是当初马军校尉凌虎的副官,实话实说啊,以前的马军,他打理的比凌虎都多,凌虎要是不是在马军中有近一半人姓凌,当初提为马军头领的人可能就是他孙长风了。

孙长风,以前是北地一个普通边军家庭的孩子,后来辽国犯边,他们整个家都被辽军抓走了,被迫沦为奴隶。

家人的境遇可想而知,全家六口人,最后剩下的也就他一个,不过他在辽国待了十几年,别的没学多好,骑马打仗,伺候马匹,调教战马的本事到是学了个全。逃回宋境之后,二十四五的他从小兵干起,七八年的时间就凭借着对契丹人的愤恨,屡次创立战功,提升速度跟点了火箭一般,不过当到队正之后就再也提不动了。

因为他始终是个孤家寡人,带兵靠的是严厉军法,而不是大宋最普遍的人情关系。身为马军头领的凌虎则完全不同。

他们凌家寨在北地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寨子了,掌控的地盘也足足有一县之多,凌家子弟在大宋军中没用五百也有四百五,仅仅阳方镇那么屁大个地方就足足有三十八人之多。好在当初阳方镇的镇守吴蒙手下的亲兵还有不少,并且他的亲兵都是他从家乡带来的嫡系。可是他们还是没有凌家的势力大,因为吴蒙他们是内地过来边军的,而凌家庄是北地的村寨,北地多马,凌家庄的子弟们基本都有一身马上功夫,所以后来阳方镇的马军一直是凌家人把持着。

好在那时候外部压力大,凌虎跟吴蒙的关系也好,自家的军中还没闹出什么派系问题。

只是苦了孙长风这个人才,被压制了好几年,已经被仇恨刺激的快淡忘了。暮然间,就多出了一个郡王,然后带领着大家如做梦一般打了两三场打仗,再燃面就莫名其妙的打赢了,并且还是如梦似幻一样的胜利。

以前带着十几个手下只能瞎闯荡的孙长风突然手底下就多了近万人的编制,不过孙长风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他却真真的是个人才,仅仅凭借着自己的臆想和赵羽编排的骑兵作战法则,愣是将所有的轻骑兵大队给整合的让人耳目一新。

波浪次的骑兵冲锋,这在骑兵作战的后期,也就是到了明末清初才发展起来,并且最早用这一方法的还是西方骑兵,因为这种波浪次的冲锋最怕远程攻击的截断,而明末清初之时不论是明军还是清军,真正的战斗都是发生在远程决战上,真正的正面冲锋少之又少。

其实不论是什么骑兵,只要成规模成建制的开始冲锋,那种气势上的压迫力度是远远超越他们所能造成的实际伤害的。

散兵游勇一般的西夏奴军们看见如同人墙一般排着整齐队伍开始冲锋的宋军,别说普通的士卒了,就是颇有见识的统领们也都吓傻了。

根本就不用别人喊,但凡是有点脑子的西夏人已经开始打马就跑了,那些没马的奴兵则只能迈开双腿往后狂奔。

可是面对成建制冲锋的骑兵大队,逃跑是个很可笑的事情。因为逃跑的人只会看眼前,而追击的人只要追着敌人的痕迹往后追就行了。而被恐惧支配的西夏奴军起初跑的是挺快,可是跑不多了多远就发现,不是马力透支就是体力透支,再想跑快就成了奢望,而匀速推进的宋军骑兵还是那么不急不缓的往前压了上来。

甚至在孙长风刻意的压制下,轻骑兵部队并没有散乱阵型,最小的阵型都是以百人队为单位的。

特别是孙长风所统辖的直属游骑兵大队,总共三千多精锐竟然还是排着整齐的队列在冲锋。这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因为马匹的速度都不一样,想让三千多匹马跑起来还保持阵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孙长风确实做到了。每排三百人,连续十排,竟然排列成了还算整齐的方阵,可见孙长风他们下了多少苦功。

至于游骑兵的另外两个大队,则没有他们那么刻苦了,所以跟在直属大队的两翼为侧护,更外围的是重骑兵的辅兵们,至于鬼面军团,还窝在屯堡里看热闹呢。

上层的命令是长弓与劲弩起飞,游骑兵中坚扫荡。结果还没等两翼的长弓和劲弩集结完毕呢,游骑兵一波威慑性的冲锋已经直接冲破了对方的阵型。

面对散乱逃跑的敌军,长弓军团和劲弩军团直接在统领的命令下又开始去寻找驻扎地了。

西夏的军队是从黄河边过河后直奔西夏在黄河东岸的唯一桥头堡,河曲镇,然后再从河曲向东南进入三十里的山路盘桓的小道,最后才能在三河寨附近进入重山之间的唯一一片小平原,事实上当初对于要不要开发神仙池往西的那片烂泥地,赵羽也是有些拿不准,但是他想到,如果以后想反攻西夏,那么必须要有个比较靠谱的踏板,加之虽然在群山之间这片难得的平地基本一年有大半时间是烂泥地,但是却十分适合种植水稻。

一些南方来的农人又比较擅长种植水稻,开发一个水稻生产基地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于是五个大型的屯堡就在l型的平原地区一溜铺开了,附属的十几个中型屯堡还在沿着公路往北延伸。只是最近东线战事紧急,筑路的部队都跑去东面抢修沿桑干河马路了,西边的筑路工程就暂时停歇了下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