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商潮》第五章 第一次机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堂屋右边的第一间是父母的卧室,同样是古色古香的雕花床,母亲陪嫁过来的,记得五岁的时候,张扬上幼儿园了,这里便成为了张扬表演的舞台。.每天在学校学了什么歌曲舞蹈,晚上回来便要把左邻右舍都邀请到,在这里表演一番,把大人们逗得直乐、一个劲地拍巴巴掌。

第二间是爷爷的卧室,只有一扇窗户,白天不开灯有点黑。小时候捉迷藏躲猫猫,张扬可最喜欢这间屋了,往床后、床下、柜子里一躲,基本上伙伴们都找不到。二伯和张扬家中都为张四海留了一间寝室。实际上,爷爷平时闲不住,三天不干活便浑身不得劲,在二伯家住的时候居多。二伯家伙食油水不是很多,爷爷想吃好的,就跑到张扬家住两天。爷爷从来不在大伯家里住,主要是因为爷爷在大伯家一天到晚都能听到小孩子叽叽喳喳的声音,总觉得不自在。

堂屋左边是厨房和厕所,小时候的自己最喜欢厨房里用石头凿出来的水缸。水缸里的水是用竹子破成两半连接而成的引水管道引过来的,水则是正宗的山泉水,极其清凉。夏天的时候,脱光衣服往水缸里一钻,刚好能容下自己的身体,那个凉爽劲哟,浑身舒爽,真的是极大的享受。只不过,张扬每次都被母亲拿着棍子从水缸里撵出来,把厨房的地面弄湿一大片。然后,母亲一边骂,一边把水缸里的水放掉,换干净水。

张扬家没有喂猪,厕所既宽敞又干净。

通过厨房的楼梯上二楼,也有三间房。爷爷屋子楼上对应的一间,房里堆着许多杂物。每年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从外婆那里带回来一罐外婆亲手做的麻汤,实际上就是熬成黑色膏状的麦芽糖,可以加热了软的时候吃,还可以用筷子绞起来吃,多安逸的。而母亲都会将麻汤“藏”在这间房里。不过,每次都逃不过张扬善于探索的双眼和双手。当有客人来,母亲想起拿麻汤招待小朋友的时候,麻汤基本上已经被张扬搞光了。

还有两间是客房,平时都没怎么收拾,灰尘很多。

总之。这里留给了张扬太多美好而珍贵的回忆,有时候和和睦睦,有时候吵吵闹闹,但,都是那样甜蜜而令人心动。

张扬恨不得时间停留在这一刻,带着淡淡的乡情,镶刻在记忆深处。

郭珍围上围裙,烧起了饭。三姑和六伯闲着没事,便到厨房帮忙。张四海昨晚一夜没睡,跑到寝室睡觉去了。

郭珍买的肉是五花肉,要做的菜式很简单。瘦的拼点下来炒肉丝,肥的炒回锅肉。这点张扬最熟悉不过。张扬也没什么事,就在厨房守着。等到回锅肉切盘的时候,好捞点肉渣吃,这可是小时候张扬感觉最幸福的事情。虽然现在张扬的灵魂拥有三十年的人生阅历,但这种感觉却是让人回味和乐此不疲的。

六伯在灶边点着了火,烧起了开水。

三姑淘着菜,与郭珍拉着家常:“八弟出差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郭珍切着肉,笑着答道:“方建要三天后事情谈好了才回来,这次谈的事情挺大的,听说是重庆纺织业要升级换代,产品规格、标准都需要更新。”

郭珍的话,大字不识几个的三姑不大听得懂,但是,张扬却听明白了。

从50年代起,经过各个时期的新建、改造、扩建,到80年代,重庆纺织业已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加工体系,拥有棉纺织、麻纺织、毛纺织、茧丝绸、印染、针织、服装、色织复制、化纤、鞋帽、纺织机械制造等11个子行业。在整个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纺织业在重庆无疑是占绝对地位的产业,成为纺织工人曾经是当时不少重庆年青人的工作理想。

而在80年代初期,重庆纺织行业的升级改造,促成了纺织行业的腾飞,生产效率快速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纺织业需要的排刷、绽子等消耗性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上升,而这次张方建到重庆的目的,便是拿到更多的消耗性生产资料的生产订单。

张扬记得,前世的时候,到了87年,父亲与联办厂的技术主管、生产主管三人合伙干,89年的时候曾经创造了年利润一百万的骄人业绩,父亲因此还被评为了全市优秀企业家。但是,父亲心肠好,赚了钱给职工发奖金那是人平一万,直接发了三十万奖金,引起三溪镇一时轰动。

到90年代的时候,纺织业产能过剩,重庆多家纺织企业纷纷破产。当时,技术主管、生产主管看到风向不对,摆了父亲一道,撤资了,把钱分走了,把厂子留给了父亲。父亲接手了一个高价的烂摊子,再被重庆纺织企业的后勤管理摆了几道,光要货不给钱,导致父亲在办厂上居然亏损了,不得不在晚年外出打工来还债。

如果这个时候就开始单干,绝对能在短期内赚六位数甚至七位数以上,这可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张扬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

而上辈子父亲被人摆弄的事情,张扬绝不允许再次发生。

但是,张扬却面临着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他的年龄只有4岁,谁会相信4岁孩子说的话?要说服父亲出来单干,的确很有难度。

4岁的张扬脑袋微晃,沉思一阵,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

“阿姨,这些报纸有没有用?”三溪镇联办厂财务室,张扬看到一个红漆玻璃柜里,整齐地码着的厚厚一沓过期的报纸,从最上面一张的日期看,这沓报纸都是今年内的,眼睛一亮,问妈妈郭珍的同事、三溪镇联办厂的出纳林海平。

林海平今年二十五岁,比郭珍小两岁,正在与场里的技术骨干杨锋自由恋爱。在张扬的印象中,他和杨锋明年就要结婚了。

林海平见同事的儿子问自己,虽然有些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拿报纸来干什么?或许是叠纸玩吧,笑着道:“这些报纸都是以前的报纸,没什么用,等年底了卖给废品回收站。你喜欢就拿几张去玩吧。”林海平没把这个小孩当回事,以为张扬本来就只是玩玩,等腻了自己就离开了。因此,林海平只是简单交代了几句,便埋下头专心地算起帐来。

张扬听林海平如此说,心头欢喜,赶紧打开玻璃柜,把里面的报纸分几次搬到沙发上,看了看上面的日期,把每个月的报纸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一张一张翻找起记忆中关于几个重要事件的报道。

报纸的宽度展开来,比张扬双手分开的宽度还要宽,竖起来只比张扬的身高矮一点点儿。张扬只有把报纸摊在沙发上,每翻一张报纸都要横跨两小步,确实有些吃力。

但是,张扬却乐在其中。这是张扬计划中的第一环,必须说服父亲。而张扬知道自己的年龄因素,人微言轻,空口无凭。于是,张扬便把今年内的报纸找出来,结合报纸把天下大势给父亲说明白,相信父亲会明白。

事急从权,如果到时候自己被父亲当作天才或是妖怪,也顾不上这许多了。

过了一阵,林海平算帐有些疲惫了,抬头将笔帽习惯性地放在嘴边咬了咬,才发现张扬还在孜孜不倦地翻着报纸,特别是那股专注劲,好像他真看得懂似的。而在张扬的另一侧沙发上,则整齐地叠放着几张报纸。

作为四岁的孩童,不去堆泥巴,不去捉迷藏,却如此吃力而又如此认真地翻着报纸,确实让人难以理解。窗外的阳光照到张扬的身上,给人的感觉这孩子特别的成熟。林海平对张扬关注起来。

“哗——”报纸又被张扬翻过一页,张扬的眼珠子定格在邓公的一张照片上。张扬裂开嘴浮现出欣喜的笑容,然后吃力地将报纸折叠起来,将邓公的头像放是折叠好的第一面,然后又继续翻找起报纸来。

翻过没用的报纸,放在一边,张扬同样叠得整整齐齐。

林海平带着好奇心走过去,拿起刚才张扬折叠好的报纸,看到新闻标题是《邓公南下视察深圳和珠海等经济特区》,这可是政治大事件。

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这部史书里,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1月24日至29日,邓公亲自行走在珠江两岸,首次观看了自己设计的作品,并亲自为孙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可不要小看这题词只有短短两句话,对深圳来讲,这可就是尚方宝剑,可以大胆放开手脚干;对全国来讲,却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报纸上的报道很简单,只是客观地说明了这样一件事。然而隐藏在报纸背后的风起云涌和刀光剑影,且是林海平等生活在基层的凡夫俗子所能看懂的?她好奇带着试探地问道:“邓公视察深圳?这对改革开放什么用?”</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