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油菜花又开》第六章 首战告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

乡亲们来来回回不下十趟,三辆马车和两辆牛车都已经装满,乡亲们陆陆续续从渔泡江岸滩回到马车旁。

“大伙先休息一下吧。”张国柱看着大伙额头上豆大的汗珠说道。是啊,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永不停息。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家纷纷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戴帽子的把帽子摘下来当扇子扇着风,没戴帽子的,就干脆直接撩起汗衫领子,也有模有样地扇着。张国柱拿出烟锅和烟袋,装好旱烟,吧嗒吧嗒抽了起来。几个年轻人抽不惯旱烟,从口袋里掏出“金沙江牌”香烟,分给大伙也都其乐无穷地抽起来。

孙良才和张自强不会抽烟,就坐在路边靠在马车上休息,张自强干脆把外套脱下来把脑袋一盖,开始闭目养神。

孙良才再一次仔细地端详起渔泡江大桥,桥拱跨度五十多米,大拱身上,左右两边分别骑着两个小拱,五个拱一起稳稳地托住桥身,桥面距离江面有三十多米,桥拱和桥身全部都是钢筋水泥浇筑。

“自强,这桥当时是怎么浇筑起来的?”孙良才有点好奇,不禁脱口问道。

“全是靠筑路队和附近村里的乡亲们靠双手浇筑起来的,我还出过力呢。”说到自己的英雄事迹,张自强顿时来了兴致,把外套从脸上拿下来,眼里放着光。

“你快递给我讲讲。”孙良才也想听听眼前这位小英雄的光辉历史。

“当时在修桥之前,在这和对面先打了一个索道,”张自强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然后就从索道上系上一根根的安全绳,再用安全绳把一个个工人拴住,江面上停满了船,船上的工人和索道上的工人一起从两边开始架模板,扎钢筋,然后在中间汇合。那时候,我爸他们都在这工地上搅拌水泥沙子,正好赶上我放寒假来给我爸送饭,几个工人叔叔正在扎中间汇合处的钢筋,那天天气不好,风出奇地大,由于索道本来就不好控制,再加上大风,叔叔们开始在索道上打晃,挨个尝试了一遍都没扎成功,我跟他们说让我试试,我体重小,而且从小就爬树,只要告诉我怎么扎钢筋就行。”张自强掩饰不住的自豪,兴奋地说道。

“一开始,没人听我的,但是又尝试了几次还是不行,他们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我去,没想到我在索道上身轻如燕,一次就给扎好了,然后乡亲们再轮番搅拌水泥沙子,一点一点浇筑起来的,唉,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张自强放下了刚才的兴奋,略带忧伤地说道。

是啊,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用智慧和坚韧的双手建成了诸如万里长城、故宫等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

“大伙回家了。”张国柱一声高亢的号令打断了孙良才的思绪。

一行人架着三辆马车、两辆牛车向着三河村进发。由于是上坡,五个驾车人都走在各自的车前,奋力地拉住缰绳,牛和马都向前低着头,挺直了身子使尽全力,拉着这满满一车石头,每辆车两边跟着六七个人,奋力地往前推着,大家齐心协力,丝毫不敢松懈。

孙良才和张自强也跟在张国柱的马车后面,跟着大伙一起使劲推着车。原本并不算长的一段路,今天走来却如此漫长,因为每迈开一步都得付出艰辛。

走了得有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大队院子门口,乡亲们又七手八脚把石头从车上卸下来。一阵一阵的饭香味从各家各户屋里飘了出来,劳累了一上午饥肠辘辘的人们不免偷偷往肚子里咽着口水。

“大家都辛苦啦,先回家吃饭吧,吃完饭早点出工,咱们还得把这些石头搬到学校去呢。”张国柱跟大伙说,他深知,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吃饱饭是他们唯一的愿望,只有吃饱饭才能继续努力干活。

乡亲们赶着马车和牛车陆陆续续回了家。孙良才和张自强帮着张国柱一起解了马车,又把马赶进马厩,喂了水,上好马料,这才准备回家吃饭。今天马车和牛车可是立了大功,孙良才记得张国柱说过:动物也通人性,得善待它们。

回到家,张伯母和张自丽已经做好了饭。孙良才早已累得全身酸疼,第一次在大太阳底下干这样的重体力活,出了数不清的汗,此时他的嗓子像要冒烟了般难受,他走进厨房,舀了整整一瓢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全喝光了。

“老头子,你看看把孩子给累得,孩子是城里来的,读书人,哪干过这重体力活,你得帮着孩子点。”张国柱刚一进屋,张伯母就一通指责。

“老婆子,这孩子拧着呢,大家让他歇会儿,他死活不同意,扛石头、推马车啥都抢着干。”张国柱也舀了一瓢水喝着,喝完了才慢悠悠说着。

“伯母,这美化校园是我提出来的,我总不能自己不动手,光看着乡亲们出力去美化校园呀,我们是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就得一起出力,对吧?”孙良才笑呵呵地说着。

“对啊,妈,我也没少出力啊,以后要来个燕然勒功,可得刻上我的名字啊!”张自强这历史看来是没白读,还知道东汉窦宪大破匈奴,燕然勒功这事。

“行啊,这小屁孩长大了,懂得不少啊?还知道燕然勒功呢。”张自丽从厨房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上桌,接着说:“你们在外边奋战,我们在家可也没闲着,快快,开饭了,特地犒劳你们的。”

这一家人才把视线转移到饭桌上来,这饭桌上不知何时多了好几个菜,而且都是平时不多见的菜。

“哇,孙大哥,快吃快吃,竟然还有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和小鸡炖蘑菇,今天是什么日子这是?”张自强一边往嘴里夹着肉,一边说着。

“今天呀,可是大日子,是咱们三河村有史以来第一次美化校园,咱得庆祝庆祝,而且你们在外边干的都是重活,就得吃点好的,我和你姐可是准备了一上午呢。”张伯母一边给孙良才碗里夹着肉一边说着。

可能是因为太饿了,孙良才觉得这是他吃过最香的一顿饭,甚至比在家妈妈给自己做的还好吃。孙良才狼吞虎咽地吃着,他忽然想到了张自强的吃相,觉得很好笑,现在自己的吃相比起张自强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吃了足足三碗米饭,孙良才才意犹未尽地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放下了碗筷。

不多时,大家都吃完了,孙良才起身收拾碗筷,端起碗筷往厨房走去。

“孙大哥,你快放下吧,你都累了一上午了,洗碗就我来吧。”张自丽有些心疼地说道。

“自丽,没事的,大家都能干,我以后肯定也能干。至于洗碗的事,我已经说过了,以后都由我负责。”孙良才说着把张自丽推出了厨房。

张国柱在堂屋喝着茶——吃完饭喝茶,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了,跟孙良才说:“小孙,下午搬石头你就不用参加了,你一会跟自强去学校操场,把花坛大体的规划看一下,下午石匠和瓦工过去就开始砌了。”

孙良才洗完碗,擦着手从厨房出来说:“好的,张大伯,我和自强现在就去。”说着拉着张自强就要出门。

“等等,拿上这个,外边太热,记得多给点水。”细心的张自丽递过来两个背壶,里面装满了水。

孙良才接过背壶,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终归还是有人在关爱着自己,他盯着张自丽,用眼神说了一句“谢谢。”张自丽也仿佛读懂了孙良才的眼神,脸上立刻布满了红晕,少女的害羞之情溢于言表。

俩人出了院子,张自强在前边一蹦一跳,孙良才在后边跟着。到了大队院子大门口,懂事的张自强抢过孙良才身上的两个背壶斜挎在肩上,又抱起一个石头扛在肩上,朝着学校的小山坡走去,等孙良才反应过来,他已经大步流星的往前走开了。

孙良才也抱起一个,不过他没扛到肩上,肩膀现在火辣辣地疼,而是抱在怀里,气喘嘘嘘地向前追着张自强。

“自强,等等我……”孙良才一边追着一边喊着张自强,“你可真厉害,背两个背壶,扛这么大一个石头上坡,还能脚下生风。”

张自强停下来等着孙良才,学着老学究的样子,笑着说:“无他,唯手熟尔。”说完哈哈笑着。

是啊,生活中没有捷径,唯有一次次的不断尝试,不断历练,熟能生巧罢了。

走了没多久,汗水已经浸透了孙良才的衬衫,脚下也渐渐觉得重了起来,迈步已经越来越吃力。孙良才把石头放在路边,往石头上一坐,喊着:“自强,歇会歇会,爬不动了,爬不动了……”

孙良才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自己十七八岁,身高一米八的大伙子却不如一个比自己矮了整整一头的小孩。

张自强也把石头放在路边,走过来把背壶递给孙良才:“来,孙大哥,喝一口吧。”孙良才接过背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口。

张自强仿佛看出了孙良才的心思,接着说:“孙大哥,没事,你第一天干活,这已经很厉害了,我第一天干活也觉得浑身难受,慢慢的身体能承受了就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才能磨成针,干活也一样,只要坚持不懈,身体慢慢就能承受劳动强度,到时候你就不会觉得累了。”张自强一副老师的模样。

“张老师,学生又受教了。”孙良才拱手作揖,哈哈笑道。在生活上,在劳动上,张自强真不愧是孙良才的老师,教会了他很多方法和道理。

俩人歇了一会,重新上路了。这一次,孙良才不再着急追求速度,而且把每一步都走稳当了,不紧不慢地向上爬着坡,果然感觉没有之前那么累了。等他们到了学校操场边,把石头放下,往山下一看,出工的乡亲们也都已经忙开了,有的背着石头,有的扛着石头,正费劲地爬坡呢。

孙良才和张自强重新仔细地审视起了学校的操场,操场三面是三间大瓦房,靠着村子的这面大约有三十米是空的,需要砌两个很长的大花坛。

不一会,张国柱带着石匠和瓦工都到了,李志前和王学国也在其中,孙良才迎了上去,一边比划着一边说:“张大伯,李叔叔,咱们在这,正对着路口的地方,左右两边各砌两个一米见方的小花坛,咱们种上一颗桃树,一颗李子树,寓意着三河村小学将来桃李满天下,两边再各砌一个十米长,一米宽的大花坛,到时候什么都能种点,您觉得怎样?”

张国柱转身问身后的王学国:“孙老师说的,你们觉得怎么样?”

“没问题,就按孙老师说的干。”王学国答道,瓦工中数他年龄最大,他率先回答,“不过我觉得十米长可能不牢固,我觉得砌两个五米可能会好一些,中间稍微隔开点。对了,孙老师你没说高度,照我看,八十公分高应该差不多。”王学国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张国柱对孙良才说:“孙老师,这个咱就听王大伯的,自从他父亲封锤了以后,他就是三河村最好的瓦工,村里的瓦工都是他的徒弟。”

“嗯,张大伯,王大伯,您们都是专家,刚才听王大伯这么一说,受益匪浅,全听您们的。”孙良才诚恳地说道。

“行,那咱们就准备开工。”王学国回头对着身后的石匠和瓦工吩咐道。

所有人即刻开工,各司其职。乡亲们已经一趟趟地往操场边运送石头,不一会就对了一大堆。石匠们拿出大锤和锉子,将石头尽可能打磨得光滑平整些,方便瓦工使用;瓦工打桩拉线,平整地面,做着砌垒的前期准备;孙良才和张自强跟随剩下的人和着泥,传送着工具和石头,所有人都在为最后的砌垒做着充分的准备。

大家齐心协力,如同一条生产流水线,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石匠们把石头打磨得差不多了,瓦工们也把地面平整好了,几个瓦工便开始分头砌开了。随着打杂的乡亲们将一块块打磨过的石头和一桶桶的和好的泥递到瓦工手里,一根烟的功夫,两个种树的小花坛便已完工。

瓦工将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块块石头和一桶桶泥在他们手里仿佛有了生气,像解放军队伍一样笔直整齐地排列着,两个小花坛从外面看,整齐光滑,毫无半点棱角。

瓦工们稍事休息,喝了点水,连脸上的汗水都顾不上擦,又开始朝着两侧推进,打杂的乡亲们也开始分头往两侧传递石头和和好的泥,场面十分火热却秩序井然。

不知道是谁开始哼哼了一句“大生产呀么吼嘿……”,孙良才和张自强也都跟着一起唱,乡亲们都开始接着唱到“大生产呀么吼嘿…”三四十人一起,歌声整齐有力,场面恢宏壮观,人们团结协作,情绪高昂。

忙碌起来时间过得就是快,等孙良才和张自强闲下功夫,想起来喝口水的时候,这太阳已经偏西了。瓦工们放下手中的工具,打杂的人们也三三两两坐在石头上,有的喝些水,有的抽着烟。花坛已经初具雏形,人们谈论着未来学校的样子,不免都喜笑颜开。

孙良才拿起背壶,一口气喝了大半壶水,正坐在石头上擦着汗,王学国走过来,坐在孙良才身边,一边喝着水一边说:“孙老师,这儿以前是地主家的祠堂,我们穷人都不让靠近,更别说来这赏花休息了,没想到今天成了学校,咱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上学,咱以后还能到这赏赏花,组织活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咱们国家真是越来越好啦!”

孙良才哈哈笑着说:“王大伯,咱们国家只会越来越好,但是这也离不开大家的付出,就像咱们的学校,以后校园变美了,也是每一个人的功劳!”

“对呀,人民的学校当然得靠人民自己来建设!”张国柱也走过来接着说,“等以后咱们富裕了,把这条小路也修成大马路,到时候孩子们上学就方便多了。”

王学国点点头,带着瓦工们又忙活了起来。不知不觉,太阳快落山了,花坛终于砌好了,人们不顾一天的劳累,七手八脚地把废料和垃圾归到一起,收拾着工具准备收工回家。

张国柱站在人群中大声鼓舞大家:“乡亲们,今天大家齐心协力,咱们算是首战告捷,不过大家不能松懈,明天乃至以后大家还是得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把三河村打扮得更漂亮啊!”

“我接着通知一下,明天出工时候啊,大家带好锄头、簸箕和绳子,咱们要去小河边挖树和花,如果有人家家里养花愿意捐赠的,可以明天一早带来。”张国柱说完,孙良才到教室拿了自己的军绿色外套,跟着一行人略显疲惫地收工回家。

油菜花地边,夕阳的余晖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一个个都变得高大伟岸,他们或许不知道,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他们就是三河村的脊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