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登州外传》505-副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板桥镇

密州板桥镇港口崛起于北宋时期,是当时北方的唯一大港,是通连南北、东西、海内外的重要港口。自唐朝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设置板桥镇,板桥镇由此兴起。北宋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政治比较稳定,社会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外贸易与交往也逐渐繁荣起来,板桥镇港口以此为契机,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获得了繁荣与辉煌的地位。北宋元?三年(1088年),政府在密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同年升板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由此,板桥镇这个名称退出历史舞台,而变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挥着港口中转站的作用。至金人南侵,宋王朝南渡,淮河以北被金占有,密州辖区也在其内。因为两国贸易的需要,金王朝在金皇统二年(1142年),于胶西县设置榷场,胶西榷场成为宋金通过海道实现贸易交流的唯一互市市场。

胶州市志?大事记》中载:

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撤销胶西县,并入高密县,设立板桥镇(今胶城胜利桥西北处)。

公元1087年(北宋元佑二年),复设胶西县。次年把板桥镇作为胶西县,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立提举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五处市舶司之一。

唐宋时,高密县、胶西县均属京东东路密州,故史书多称“密州板桥镇”。

《胶州市志?大事记》载:1088年(宋哲宗元?三年)复置胶西县,兼领临海军使,仍属密州。就在这个时期,板桥镇的海运贸易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9说:“自来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乃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商客船运见钱,丝、锦、绫、绢,往来贸易。”《萍州可谈》说:板桥“控东南海道,风飘信宿可至吴楚。”姚宽《西溪丛话》也说:“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密州知州范锷上书要求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宋哲宗元?三年(1088),范锷又以金部员外郎的身份,会同京东转运司再次上书,重申旧议:“若板桥市舶法行,则海外诸物积于府库者,必倍于杭、明二州。”这次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设置了板桥市舶司,抽取贸易关税,税率为百分之十。《宋史》卷186:“大抵海舶至,十先征其一,其价值酌蕃货轻重而差给之。”此时,朝廷又把板桥镇升格为胶西县。直到宋徽宗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7),板桥镇仍是“海舶麇至,多异国珍宝。”据统计,宋代全国所设市舶司,共计有广州、泉州、明州、温州、杭州、秀州、江阴和板桥镇8处,前7处均在南方,惟板桥镇在北方,所以说板桥镇是宋代北方惟一设立市舶司的贸易港口,也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内外贸易港,其盛状在《宋史》可见:“胶西当宁海之冲,百货辐辏……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全诱商人至山阳,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自淮转海,达于胶西。”板桥镇以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港湾资源,在唐宋一度贸易繁荣,灿烂夺目,为青岛港的航海贸易事业作了历史的铺垫,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说穿了,密州市舶司,板桥镇码头,说起来晦涩难懂,其实就是现今胶州湾,就是现今的青岛。这样说,明白吧,再不明白东东也没法子了不是。</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