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部风云史》第七十三章 诞生于险恶之民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俄国人在自己的阴谋失败之后,暂时转移了对漠北的不轨之心。

不过稍稍让俄国人满意的是,或多或少又从清廷那里搞到了一点土地。

1911年,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俄方代表是菩提罗夫,在齐齐哈尔签订了《满洲里界约》。《满洲里界约》共计使中国丧失领土1400多平方公里。

在陆界,五十八号敖包塔尔巴干达呼至六十三号敖包阿巴该图之间6个敖包的名称虽末改变,但每个敖包均向南移动4-21公里不等。

在水界,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将河中280个洲渚,160个划归沙俄,120个仍为中国所有。后来额尔古纳河曾改道西移,沙俄认为右岸河汊为额尔古纳河旧河道,将河中主流中方一侧的18个大洲渚划属俄国。这18个洲渚占全部洲渚面积的84%,成为俄国的界外领土。

如此一来,中国又丧失了一块比崇明岛这个总过第三大岛还大的领土。崇明岛只有可怜的1041平方公里啊。

气愤归气愤,可是公孙云对此只能无可奈何。

清廷不管多么的,可是失去领土肯定不是本愿。这也是清廷在华夏大地上执政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

以这样一个条约为开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也就可以预见清廷的结局会如何了。

这些且不说。

公孙云在秘密的解决了可能成为俄国人控制漠北把柄的漠北王公喇嘛之后,稍稍安心许多。

现阶段,最最紧要的巩固漠北已经完成,不论是工业、商业、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漠北已经基本可以达到自己自足的条件。

当然了,这个自给自足无非是满足漠北西域市场的同时,可以小有余力的想内地输出一部分产品。

但是虽然漠北已经相当程度上,暂时解除了外部的压力,可是漠北就是漠北,基本上没有什么战略纵深可言。

如今最迫切的就是要给漠北找一个战略纵深之地。

能够做漠北战略纵深的地上无非就只有,漠南,辽东,陕甘加之西域。

漠南太靠近中原,完全是个是非之地,又是个狭长地带,防御起来吃力。不能做纵深之地,只能做前沿地带。

辽东就更不用说了,俄国人和日本人在那里搞的不可开交,正是个虎狼之地,如果有将它当做漠北的战略基地一说的话,那么完全只是个笑话。

所以只能是西域了,一方面它的面积够大,地形复杂程度比之漠北有过之,无不及。

有良田可作耕地之用,也有高山沙漠戈壁可作天然屏障;有草原可作放牧之地,也有矿场河流可以战略物资补给。

再就是它离中原够远,不会受以后中原各路军阀的较大影响。人口与现在的漠北相当,大约,三百来万人,跟漠北一样还有可以挖掘移民实边的潜力。

对公孙云最最有利的就是,西域没有像样的大规模武装力量,吞并起来不会太大的消耗自己的实力。

但是要想以西北之地俯视中原,形成战略优势,那么必定还需要掌控一块战略要地,那就是河西走廊。

有了河西走廊,公孙云才能放心。也只有控制河西走廊,漠北才能将自己的商品输出的同时,有效的迁入中原移民,还可以防止中原军阀的渗透。

当然了,公孙云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将漠北西域之地,通过对河西走廊的有选择封锁,与外界分离开来,如此才能放心的展。

这种封锁又可以掐断俄国通向中国的一条路径,让它只能走它的远东路线。

公孙云想尽自己所能的减轻俄国将来对中国的影响,要是能够扼杀俄国人对中国的一些里动作,那是再好不过了。

公孙云对俄国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因为它不仅对自己选择了文化毁灭,也会对将来的中国进行文化和传统上的毫无保留的非人道毁灭。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噩梦,这种噩梦只有在惊醒的时候才能深切的体会到噩梦的恐怖。

但是公孙云又知道,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这个小小的军阀能够改变的,他能做的也只是尽自己所能的减轻或延缓这种趋势。使变化尽量能够降低,或往好的方向前进。

为了能够在清廷退位之时,趁人不备的情况之下,以最低的代价控制西域和河西走廊,公孙云必须要开始实施自己的部署了。

先是留在西域北部、阿尔泰山南麓的李军所部进入战备状态,大量的物资开始向承化镇秘密运输。

该部行动目标为沿国境线的所有西域战略要城,包括伊利、卡什、迪化、塔尔哈吧台等地。

乌苏城的驻军,也开始以小股分散乔装的方式进入淖毛湖镇,该部由种斌统领。

淖毛湖方向的行动目标将是整个河西走廊包括青海地区。

乌苏城内

公孙云挽着杨度的手语重心长的说道:“?子兄,我把漠北暂时交给你了,我兄要有什么紧急事务,可以和科布多的侯子虔以及库伦的徐峻峰商议。”

杨度慨然道:“总督大人放心,度必定守好这个家,再侯子虔、徐峻峰皆能人,必定能完成总督大人的嘱咐。总督大人在外还请多多小心,一切当为漠北考虑。恕度不能远送了。”

公孙云有秘而不宣的神秘失踪了,杨度再次成为整个漠北实际上的掌权。

不过,这次行动的总要性,本身就是跟杨度已经说有军事领们磋商的产物,所以公孙云这次失踪没有一个人会多说什么,反而尽自己所能的严密封锁消息。

。。。。。。。。。。。。。。。。。。。。。。。。。。。。。。。。。。。。。。。。。。。。。。。。。。。。。。。。。。。。。。。。。。

黄帝纪年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西元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民国元年。

孙文与南京就任中华明国临时大总统。并通电全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但是孙中山先生并没有就此满足于现状,南方成立民国政府,但是北边的清廷却仍然存在。

如果要强行统一中国的话,对孙中山来说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这片大地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战乱。民不聊生,一言以概之,可也。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非其言辞之华丽,亦非其行止之专横,在乎德也。

为了避免马上就要面临的迫在眉睫的统一战争,完全不给列强分裂中国的可乘之机。在屁股决定脑袋的时代,孙中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为之钦佩的举动。

第一时间,孙中山表了《推荐袁世凯文》。其文明确指出,若清廷退位,则以总统之位,让于清总理内阁大臣袁世凯。

在列强们积极的商量着怎么分裂中国的时候,孙中山出了这个时代最强的声音---和平的统一中国。

这是孙中山的本愿吗?不是,可以毫不犹豫的道出。但是却必定是这个时期最好的决定。最起码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一场迫在眉睫德战争。

国内外形势如此,不得不如此而。毫无疑问,必须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不然,恐生大变。

外有虎狼窥视,已裂而欲再裂华夏疆土,食华夏之肉,饮华夏之血,碎华夏之骨,得骨髓而再食之。

北俄、东倭、南英法裂土之辱、鸦片之害,更有诸国庚子陷都之耻、屠民之恨、掠财之痛,或敢忘焉?

内有地方之乱,各地藩镇已有雏形,而国不强,无工商之力,废农桑之稳。若各地藩镇起,则必有战乱,小则生民愈困苦,大则华夏几可国裂。

而新生之民国,尚无强军,内不可撤藩镇之害,外不能御列强之敌。若练新军,必耗民力,而此时国力如此不堪,几无民生可言。若练新军,民何以堪,军难以成,终非一日可成之矣。

但若无强军,不能武力一统,遑论固国本、行共和、慰生民,何以强家国?

再,北方满清尚存。有新军之强,遗族之护。今新有一豪雄,以汉臣之身,托臣子之名,行曹操之实。

若可使之附民国,则清室可废,而无所阻;有新军之强,而不大耗国力。

其人亦有才干,豪雄可比曹操也。若可有其掌控之军,护家国疆土,而不使之裂;卫共和体制,行新政之利;抑藩镇之势,解战争之疾;兴士农工商,慰生民之苦。

则国本可固,共和可行,生民可慰,家国可以之强。

较之国家兴亡、生民幸疾,虽权位可恋,但何以恋之?

大丈夫弃权位如无物,亦可于草莽之间,叩朝堂之门,探生民之困,寻世之正道。

抱定如此心思,中山先生开始一边与袁世凯谈判,一边要在谈判之间搭建一个行至有效的民主共和体制。

面对权位的诱惑,袁世凯是个豪雄,所以他一点抵抗力都没有。痛快的开始对满清进行一些列动作。

先是鼓动新军哗变,要求清室自动退位,这一点说明袁世凯仍然以自己臣子的身份,对待着清室,不期望祸及性命。

新生的民国就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之下,诞生了。

外则,周围列强虎视,恨不能吞灭之。

内则,北有尚未退位之满清,更有各路藩镇现行。

民国成立,一个新的华夏时代开启了它的序幕。

站在最高处了只有两个人,孙中山和袁世凯。

孙中山俯视众生时,带着忧虑的眼神。

而袁世凯立于高处时,更多的只是体验高处不胜寒的权利吗?无人可解,亦无人能解,不可妄断之。</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