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御猫》第491章 君臣意相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91章君臣意相悖

谁都没想到,元祐十年的除夕夜会如此的精彩。

皇帝第一次在满朝文武面前,将他的真正底牌展现了出来。

那一万多的百姓怒吼的要冲进皇宫保护他们的皇帝时,城楼上的百官是震惊的、畏惧的,是不能理解的。

或许他们也曾在某地任职父母官时,曾在离任时得到过百姓十里相送,收到过一两柄“万民伞”。

但跟皇帝一呼万应立得大军的景象比起来,他们的那个根本就不值一提。

什么时候,天子竟有了如此民心?

群臣很不理解,也很不习惯。

天子垂拱而治,遣百官而牧黎民。皇帝就该神秘而又高高在上,岂能轻易让百姓见天颜,还如此的……

宫门缓缓打开,在大汉将军的护卫下,皇帝不顾群臣的阻拦,走出了紫禁城,来到了百姓面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贾琮在赶到大夏门时,正好看到令他无比震惊的场景。

大夏皇帝站在金水桥上,背对着紫禁城和文武百官。

他的面前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百姓,正如一排排的跪了下去,万岁之声不绝于耳,震天动地!

皇帝的左右只有二十余大汉将军,身着赤红色龙袍的皇帝,在除夕夜成了京城百姓最为崇敬的人间仙神。

没有想象中的混乱刺杀,那些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由,劝说过皇帝的臣子纷纷闭上了嘴。

这是他们无法理解的场景,皇帝为何会冒着被刺杀的风险,去近距离接触那些泥腿子?

贾琮默默的站在了金水桥后,算是护卫在皇帝左近。

别人可能不理解,但贾琮却很清楚皇帝此举并不是冒险。

相比于面前黑压压看不到头的百姓,身后的那些文武百官中,有不少人恐怕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

“平身!”

“陛下有旨,平身!”

大汉将军们齐声传达了皇帝的旨意,人群如同波浪,纷纷起身,狂热的目光聚集于金水桥边赤红色身影上。

皇帝突然转身,朝着已经聚集在大夏门门口的百官呵呵一笑。

“诸卿,看到了吗?”

皇帝一指身后呈扇形拱卫于他身后的人群,自豪的说道:“这就是朕的底气,是朕的力量源泉。有他们在,朕就不会屈从于任何威胁,朕就有底气去做历代皇帝所不敢做的事。比如……”

“朕的子民们,朕的儿郎们,朕欲革新官制,施行新法,强国富民……可有人不愿意啊,他们觉得朕这么做是夺了他们的权势,夺了他们的利益,竟然勾结倭寇,在今夜派了贼人入宫要杀了朕,更是蛊惑禁军欲行兵谏事……”

“刀山火海,劫难重重,然新法不可停!”

“皇室宗亲、文武百官、士绅豪商皆有人反对朕之国策,甚至欲行不轨逼朕放弃新法。”

“朕不愿,你们愿意吗?”

咚咚咚

站在人群最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消瘦,手持胡木杖的老者。

他用木杖敲击着脚下的青石板,咚咚的声音在安静的环境中分外的响亮。

“陛下,草民也不愿!”

“草民不愿!”

“不愿!”

随着老者的话,人群又一次沸腾了。哪怕后面的人根本听不到皇帝说了什么,但在人口相传之下,所有人都在奋力的呼喊着两个字,不愿!

不愿什么?

那些明里暗里反对新法国策的官员,额头上都冒出了冷汗。

这就是民意吗?真正的民意!

民者,天下万民尔,非士大夫也!

此时的贾琮已经摸清了皇帝的心思,这位爷竟然有了前世某位落榜美术生的手段……

“来人,将那些不知忠义为何物的乱臣贼人带过来!”

大汉将军拖着二十余人走来到了御前,在周围明亮的火把下,这二十余人完全暴露在人前。

“就是他们,在勾结串联,行篡逆之举。大家说,朕该怎么办?”

“杀!杀!杀!”

“好,那就杀!”

皇帝遵从了民意,震天的杀声响彻云霄,哪怕知道这些人中有的人的罪行并没有到要被砍头的程度,但此时的文武百官竟无一人敢上前阻止。

开玩笑,眼前黑压压一万余百姓,正如同愤怒的猛虎,死死盯着那二十来个人。

或许谁要是敢站出去求情,就会被百姓看成是奸佞小人,从此被彻底钉在耻辱柱上。

皇帝是真的想将这群人全部砍了一劳永逸,百官们几乎没有人敢上前劝说。

唯有礼部侍郎海刚峰张嘴说了一句,未经三司审判就处以极刑,不合规矩。不过老大人的声音很快就被百姓的呼喊给压了下去。

正当大汉将军准备行刑时,贾琮不得不站了出来。

他走到了皇帝与百姓之间的空地上,朝着皇帝躬身拜下:“臣请陛下三思,此案还未经有司审问就将人犯处以极刑,不合国朝的规矩!”

“贾琮,你放肆!”

“非臣放肆,陛下可还记得臣几年前就说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

皇帝也没想到眼看自己的打算就要顺利完成,却被自己的爱将宠臣给拦了下来。

他真的生气了,不仅仅是因为贾琮拦住了行刑,更多是担心贾琮违逆了民意,会被京城的百姓唾弃。

民意如刀,而且双刃的刀。

用起来挺方便,但也够危险,极有可能会伤了自己。

原本高呼喝彩的人群慢慢平息下来,皇帝扫视了一圈,悬着的心放下了不少。

还好还好,百姓看向贾琮的眼神没有厌恶,更多的只是不解与疑惑。

“侯爷为何要替这群乱臣贼子说话?”

身后传来了一名老者的声音,贾琮回身望去,正是那个手持胡木杖的老人。

贾琮见皇帝点头示意,他便抱拳解释道:“国有国法,族有族规。老丈,这些人有没有罪?有什么罪?该如何判决惩治?是不是应该以国法来办?”

国有国法、族有族规,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老百姓最为朴素的价值观。

老者无法反驳贾琮的话,却在看了一眼远处看不清面目的文武百官后,嘀咕似的说道:“这……可……官官相扌……”

“原来如此……”

贾琮笑了笑,转身向皇帝拜了拜,又朝城楼上那道明黄龙袍的身影一拜,这才跟老者笑说:“官官相护,那也要看这个官是谁?有圣人、陛下在,谁敢官官相护?老丈若是还信不过,我给老丈说个人……海刚峰海青天,您老觉得让海青天主审此案,可还信得过?”

啊?

海刚峰没想到贾琮会突然提起了他,那些听清贾琮之言的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很快就汇聚成了一个意思。

“海青天海老爷,他们信得过!”

贾琮暗道果然还得是国朝第一大喷子得人心,估计换个人,今夜这金水桥畔都得拿血洗地。

他正要回头跟皇帝老爷交差,却听那老者突然又来了一句。

“不过海青天一个人能打得过那些贪官污吏吗?老朽觉得一个好汉三个帮,御猫大人与宝二爷一同去协助海青天,这样最好不过……”

“对,对,海老爷是青天,御猫大人也是青天,还有荣国府的宝二爷,他亦是赤诚君子,我们信得过!”

人群中不断有人举荐着他所认为的青天大老爷,其中以海刚峰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御猫贾琮,就连常常在报纸上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宝二爷的大名,都被不少人喊了出来。

支持宝玉的人数,甚至超过了京城两大老纨绔刘恪与贾赦。

皇帝虽然没能借机一劳永逸,可也在冷静下来后想通了贾琮站出来阻拦他的目的。

好险,差点就酿成了大祸

若司法被“民意”所裹挟,那才是后患无穷。

毕竟百姓们听到的、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的。

今日是他这个皇帝在调动民意,那明日有别人也调动了民意呢?

“如此……”

皇帝挥手制止了人群的呼喊举荐,待安静下来后宣道:“礼部侍郎海刚峰为主审、永丰侯贾琮、翰林待诏贾珏为副审,全权处理此案。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全力辅佐,此案公审,朕之子民可观审监督,若有异义,敲登闻鼓告知朕,朕会亲自过问……”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

……

一场烟火秀,让文武百官见识到了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元祐十一年的正旦大朝,因为除夕夜的“精彩”变得枯燥无趣。

那些还想着裹挟“民意”,在正旦大朝联手逼迫皇帝停罢革新官制的人,根本不敢在皇帝面前说什么民意了。

整个大夏,谁能比得上皇帝老爷所拥有的民心之强?

就像昨夜,可能皇帝老爷只需一指他们,跟那些百姓说他们是乱臣贼子,那些疯狂的、愤怒的百姓就会将他们当场打死。

太可怕了!

原本在正旦大朝上“开炮喷人”的宝玉,左右环顾竟然没能找到对手。

之前定下的人,要么已经被抓去了诏狱,要么此时一个个跟鹌鹑一样,缩着脖子不敢吱声,这让宝玉一口气憋着胸腔好生难受。

好在他被皇帝老爷委任为副审,等下朝后就去找海老爷一趟,跟海老爷商量商量如何审案吧,到时候再好好跟那群国贼禄蠹论一论什么是忠义之臣!

……

贾琮打着哈欠,跟在戴权的身后来到了龙首宫。

昨夜风波对于龙首宫的破坏微乎其微,从戴权的口中,贾琮得知了昨夜宫中最后的情况。

钟粹宫被毁,凤藻宫被烧了大半,元春母子暂住于皇贵妃娘娘的翊坤宫。

紫禁城昨夜共计斩杀贼子一百二十七人,其中黑衣贼子四十六,余者皆是与之勾结的内侍女官……

贾琮的嘴角抽了抽,这话他最多信半个字。

看来各府安插在宫中的人手被拔除不少,就是不知道皇帝有没有牵连过甚,他们贾家在宫里也有不少暗子呢。

不过想来以皇帝老爷的智慧,明白摆在明处的暗子才是好暗子,只要不怀异心,这些人的小命还是安全的。

龙首宫还是那个龙首宫,原本挂在树上的倭女已经不见了踪迹。

“丽太……岛津久美已经拉去化人场了,圣人说,既然她已经没用了,那就不必再留。”

岛津久美漂亮吗?漂亮!

但对于太上皇来说,好看的皮囊重要吗?不过一个女子而已,敢动他乖孙的注意,洛神在世也得去化人场走上一遭。

贾琮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一路跟着戴权来到了皇极殿中。

依旧是圣人与皇帝二人,不用说,苦逼的太子殿下又被拉了壮丁,这个时候应该在太庙主持皇家祭祀呢。

“昨夜多亏了你,朕差点就犯下大错了!”

贾琮还未拜见行礼,就听皇帝先一步开口说了这么一句。

老爷子撇撇嘴:“伱不是很行么?还手一挥就是血肉组成的钢铁长城!”

好吧,圣人老爷子这是吃了柠檬,贾琮还是觉得自己装哑巴比较好。

可惜,二圣喊他过来是有要事,不可能让他真当了哑巴。

皇帝被老爹酸了一句也不气恼,嘿嘿一笑就转移了话题说起了正事。

“昨夜的案子,你虽然只是副审,但这个案子主要还是要靠你,朕需要你做什么,你应该清楚……”

贾琮连忙摇头:“不,臣不清楚,臣也不想清楚!”

这就是贾琮最担心的一件事,同时也是他与皇帝最大的分歧。

君权,要不要限制?

至少在司法层面,必须有一定的限制,要不然那就太可怕了!

皇帝的脸冷了下来,这是贾琮自昨夜起,第二次跟他说了不字。

老爷子在一旁偷笑,在这一点上,他是站贾琮这一边的。

老四的心太急了,有个人怼怼他挺好的。

贾琮见皇帝迟迟不语,只好躬身道:“陛下,那二十余人中,罪该万死之人有多少?又有多少人罪不至死?龙禁卫今日又抓了十余人,真的都参与了串联勾结,参与了昨夜的谋逆之事吗?”

实际上朝中有不少人看出来了,皇帝这是故意的“株连”,他是要借此彻底铲除反对新法之人,哪怕被人戴上嗜杀之君的帽子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位一心想干实事的圣明之君,但贾琮并不认为必须牺牲一部分无辜之人的性命,才能完成新法的实施。

“臣以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今日株连无辜,只会让国朝之法制再难开展。陛下乃千年难遇之圣君,不该因此落下骂名……而且,真按陛下之意,草草结案砍了这些人,岂不是给后世之君开了个不好的头?法祖,这可是咱们汉人的老传统啊!”

月票推荐票

今晚就先更到这里,明日继续,晚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