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蓝黄绿大观园》04 数一数,身边有多少东西来自外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开车上了路,我发现就更是进入了“外国来的”社会里。交通灯、人行道、机动车道、右侧行车、行车标志、禁令标致、高速公路、立交桥、交通警、交通指挥岗……等等等等,路上的一切交通设施无一例外不是从外国来的。有史为证:二战之前的中国大地上是没有“红绿灯”这些东西的,二战当中由于美国的参战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美国往中国运来了大量的汽车,而中国当时的道路既不适合于走汽车也没有交通管理,因此便立即在城市里仿造美国的街道修建了机动车道、人行道、红绿灯等交通管理体系,这才形成了今天中国和美国一样的交通管理形式。

沿着“外国来的”道路,我一边开着车一边观看着路两边的景物,何种各样的高楼大厦、超级市场、银行、售楼处、学校、医院、大学、宾馆、写字楼……

每一个东西都来自外国,街道上还有大片大片的人们骑着外国来的自行车去上班。

不知不觉,我开车来到了一百年前绝对会被叫做“洋楼”的办公楼,停车上楼后,我走向了自己的办公室,推开房门,我不禁一怔,眼前的一切全部都是“外国来的”东西,写字台是外国来的,电话是外国来的,电脑是外国来的,打印机是外国来的,雪白的办公纸张是外国来的,桌子上的所有书籍的印刷技术和装订技术也是从外国来的,桌子之间的隔断是外国来的,饮水机是外国来的,就连地上的废纸篓都是外国来的。我左顾右盼、坐立不安、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不安地发现着我已经“全盘西化”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我坐在“外国来的”的沙发上惊呆不已了。

良久之后,我从沙发上站起身,脱下了大衣,挂在了“外国来的”衣服架上,又下意识地发现我从里到外所穿的一切衣服、皮鞋、装饰物等等也全都是“外国来的”。要是没有外国来的这些“西装”,我今天恐怕就要疏着大辫子、穿着大褂子,或者穿着“唐装”像小地主一样来上班了。

这时候,“外国的”电话铃响了,是北京市政府讲外语活动组委会的领导来的电话:“喂,是曲老师吗,5月份将在北京举办迎奥运市民外语大讲座,你能来讲座吗,如果能来的话,请你看一看哪天有时间,并把日期告诉我们”。

我放下电话赶紧查桌上的日历,确定好日期后回电话把我出席讲座的时间告诉了他们,此事办理完毕,我又猛然觉悟到,刚才我查过的日期叫公历,“公历”也是从外国来的,而且刚才电话里说到的“奥运会”是一件更大的外国来的事情,这件事情大到是中国人要花举国的力气把它办好。

想到这里,我什么也干不下去了,翻来覆去地去想,中国的哪些东西还不是外国的呢?结果找来找去发现大到TO、奥运会、课本上的数理化课程,小到公务员的穿装、警察的制服、电视里的节目风格,微到牙膏、牙刷、肥皂、洗衣粉,几乎桩桩件件全是外国来的东西,而且就连国家的政治体制形式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形式很多都是“外化”的,我发现中国人的生活已绝对陷入了“全盘西化”的状态中,这是我们能防止和抵制得了的吗?

我猛然想起了旧中国乃至我小时候都常用的一些名词:洋火(即火柴)、洋蜡(即蜡烛)、洋灰(即水泥)、洋车子(即自行车)、洋钉子(即钉子)、洋锹(即铁锹)、洋镐(即铁镐)、洋铁、洋油(即汽油或煤油)、洋酒、洋布(即白布)、洋装(即西装)、洋伞(即雨伞)、洋胰子(即肥皂)、洋戏匣子(即收音机)、洋表(即怀表或手表)、洋房、洋楼、洋学堂、洋枪、洋炮……

那个时候中国的一切东西好像前面都有个“洋”字,这个“洋”字意味着什么?我此时才觉悟到这个“洋”字意味着中国人曾经走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表意识西化过程”,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明确地知道什么是中国的东西,什么是外国的东西,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在被西化,因此他们用了一个“洋”字来给西化的东西上做标记。而今天的中国人呢?已完全进入到“无意识西化”的状态中,当孩子们一出生就能吃上麦当劳肯德鸡、一出生就能穿上牛仔裤、一出生就能看到电视电脑互联网、一出生就能坐上飞机跟随父母去旅游时,他们再也没有能力意识到这些东西其实应该叫“洋麦当劳”、“洋肯德鸡”、“洋牛仔裤”、“洋电视电脑互联网”、“洋飞机”……

他们已经被“全盘西化”了,他们再也不用一个“洋”字来提醒他们是西化了的中国人。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个运动能向西方的物质文明这样普及得如此之快,普及得如此之猛,普及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把每一个角落都改变着、影响着,它之所以这么畅通无阻,就因为发展物质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人类摆脱贫困的共同方法,不管你嘴里讲得是什么语言,不管你脑子里装得是什么信仰,你都不能排斥物质文明悄悄来到你的身边,它是你怎么抵制也抵制不了的。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我才恍然大悟地觉醒到中国近代历史里发生的最大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在物质文明上以最大的热情和速度向西方领先的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学习和靠近,并最终加入到世界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洪流中。我想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讲过的一句话:中国社会的近代历史,说穿了,就是一部从西方拿来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反复向西方靠近、反复被西方排斥、反复与西方对抗、反复修正自己、最后终于走向现代化、并最终加入现代化的过程,谁掌握了这个历史的发展轨迹,谁就掌握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秘密。

也许有人会说,发展现代化,中国自己搞不行吗,为什么非要从西方拿来?但我却可以肯定地说,过去一百年来悄悄涌入我们身边的无数的外国的东西,已足以证明我们的发展需要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最好最快方法,只要西方的现代化程度还远远地超过我们,只要我们在这个地球上还戴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还承认自己落后,那么拿来主义就永远是不变的发展硬道理。

中国社会虽然在“崛起”,但中国人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是我们崛起的最大推动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相当大的悬殊差距,切不可在初步崛起的幻觉中陶醉和停滞不前。我们过去已经从西方社会拿来了无数的好东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要从他们那里拿来更多更好更复杂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的总的发展道路.当更多的“洋货”来到我们身边时,中国人的生活只会更好,世界上的洋货只会更多地贴上ade

In

China的标记。我们要带着敞开的胸怀和感恩的心情去欢迎“西方”给我们带来的发展,而不要像过去那样动辙就用“防止和抵制”这样狭隘和不自信的字眼去拒绝西方人领先创造的人类文明,动辙就用“洋奴”、“崇洋”这样的大帽子来批判自己,让我们对着世界大声地说:中国人已经熟悉现代化,中国人需要现代化,让现代化来得更快些、更多些、更猛烈些吧!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谈论国家大事,而是要换一个角度,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回答一个大家反复问我的学英语问题:“学英语有用吗?”。看了以上我的观点后,我想大家就会明白我的回答是什么了:只要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事情是大踏步地迈向现代化,只要拿来主义是直接拿来现代化的最好方法,那么英语就是拿来主义的最好实施工具。因此我敢断言,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英语不会越来越没用,正好相反,它会越来越有用,而且是关系到发展战略地有用,在未来的中国,谁能用英语为中国拿来更多更好更复杂的现代化的产物,谁就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角色,并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上一个世纪的无数成功者们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吗?

过去中国人由于经验不足,开英语课的效率很低,成本过高,走了很多的弯路,犯过很多的错误,致使很多人产生了英语无用和放弃英语的念头,今天我请大家不要灰心,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待英语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让我们群策群力地把中国人学英语的问题解决好,让中国人以更轻松的方式掌握英语这个“洋文”,帮助很多人在未来的发展找到更多的机遇,做出更大的贡献。

或许有人会担心,中国已经西化到仅剩下“汉语”的程度了,再号召大家学英语,会不会最后把汉语也丢了?请大家放心,在中国最远离现代化的闭关自守的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中国人对祖先文化丧失得最快,破坏得最多,而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国人寻根问祖、挖掘祖国文化、关心汉字起源的民族文化觉醒意识反而蔚然成风,历史会告诉我们,中国越是走向现代化,中华文化就越有活力,就越会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首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