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星汉灿烂》008 勤习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更送上】晚上有三更,大概在十点!感谢收藏的朋友!!!

——————————————————————————————

刘子扬很踌躇。。

他曾读过不少穿越小说,成功的穿越者们大多是种田派,安心找个地方升级练功,等天下动荡时,便跳出来振臂高呼,于是从者云集,继而开创事业。

自己也要这样隐居成悳,“升级练功”,静待历史的大潮到来吗?

刘子扬很担心。他有预感,如果沿着历史的轨道行进,即使能力锻炼地再强,宿命的结局也未必会改变。毕竟,历史上的刘晔,能力为一时之选,他的兵法谋略从未出错,品藻人物的功夫也堪称一流,他选择加入曹魏集团,最终也正是这个军事集团统一天下。

刘晔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随着汉室逐渐衰落,他的身份从尊贵到尴尬,而这种身份与他出色的能力相结合,便为君上所忌惮。

可是,如果不去抱曹操的大腿,又该如何选择呢?将来的三国,除了曹魏,还有刘蜀和孙吴。去投奔刘备么?刘备最近几年都会在北方吧,等他取汝南时,距离淮南最近,也要到十五年后了。

那么投靠孙家的东吴?

中平四年(187年),长沙人区星起义,自称将军,聚众一万多人,攻围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剿灭。孙坚只用了一个月,便击败区星,平定长沙。其后,他还援助周边的零陵、桂阳二郡,征讨当地的民众起义军,使三郡安定,重归旧制。今年初,朝廷为表其功勋,册封孙坚为乌程侯。

几年后,当曹操会天下豪杰,讨伐董卓时,长沙太守孙坚便将攻破洛阳,名传天下。其时,自己的年纪也足以游历天下了吧,或许也可以前去虎牢关,瞻仰下英雄人物的风采!

不过将来的事,总要将来再说。刘子扬欣然入梦。

次日,刘子扬依旧早起,到院子里练习一阵五禽戏,舒展筋骨。

这套五禽戏的架势,也来自刘晔的记忆,正是兄长刘涣念念不忘的的那位陀公所传。这陀公是个游方的医者,从来行迹不定。旁人也不知姓甚,只知他医术高超,操着一副谯县的口音。

六年前,刘晔的母亲去世,他恸哭半夜,之后大病了一场。当时陀公恰好来寿春行医,被刘家仆人请来给刘晔诊治,却是药到病除。

陀公认为刘晔体弱身虚,传授了他五套架势,也不受他感激拜礼,收了诊金便飘然而去。

这五套架势被陀公称作“五禽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

先前刘晔也是每日练习这五禽戏,经六年之久,颇有成效,确若陀公所言“消谷气,益气力,身轻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虽然刘晔年纪比兄长刘涣小两岁,两人的个头却不差几分。刘晔两臂能举百斤,舞剑一刻钟,气不长出,面不改色,那力气胜过刘涣许多,只有面相更加稚嫩些。

这功夫名为五戏,却有五十四个动作,往常刘晔早晚各做一遍。如今,刘子扬增加为早晚各三遍,每次做完三遍便用去大半个时辰,还累得汗流浃背。

刘晔运动时,只穿了背心和短裤,背心在这时代称作“裲裆”,前南安太守刘成国作《释名》,书中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当下便把裲裆脱下来,便有家仆接过去,又有人提来一小桶热水,供他擦洗身体。

秦汉以来,礼制复兴,人们多爱清洁。此时流行的习俗是,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洗身,当然这对官员及豪族而言,是最低要求。不过汉人沐浴,多用冷水,刘子扬也觉得这样比较环保,且能健身。但他还是专门吩咐了,每日早晚当他练功时,仆人们就要烧热水给他准备。

毕竟,发汗时洗冷水澡,导致风寒的几率是很高的。千金之子不坐垂堂,重生后的刘子扬,不愿意冒任何风险。

梳洗完毕,身体也清爽了许多,刘子扬穿上一套合身的,黑面青缘直裾深衣,翩翩走向书房。他自我感觉良好,心道:这身段儿,这气度,怎么说都是英俊潇洒吧?只可惜头顶一无冠冕,二没束发,两个小“羊角”揭示了他的幼稚。

刘子扬提笔沾了清水,在桌上比划着写了几个字,又顺势摇摇手腕,活动活动手指。然后放下笔,亲自研墨。

并非刘子扬乐于如此,而是原本刘晔就没有书童。家中的仆人,他当然可以指使,让仆人们去做职分内的事,或者干不占用太多时间的活儿,便很是容易。比如前面锻炼时,让他们去烧水侍浴,换下的衣服给他们拿去浣洗。

但若让他们长时间陪侍,在书房里研磨洗笔,这就逾矩了。

刘晔的兄长刘涣,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在年初束发进学时,父亲已赐下个叫书童,名叫刘湘,年方十岁。

做纨绔子弟也要条件啊,自身都是个童子,纨哪家绔去?

刘晔一边研着磨,一边想,到自己束发,至少要两年,这个真难熬,或许……应该收宁叔的儿子来陪读,那么现在就能有个使唤人了。

刘晔练字的帖子是一册《鸿都石经》的拓本,这是前年刘普求人从洛阳带来的。鸿都是天子藏书室的雅称,今上刘宏曾命工匠修缮鸿都。据说当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时,郎中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后世唐人张怀瓘在《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大汉熹平四年,蔡邕等人受命正定儒家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他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光和六年(183),方才完成,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为《熹平石经》,亦即《鸿都石经》。

刘子扬摹写了五页,方才停笔休息,这时身后有人道:“晔公子,您歇歇吧,可别累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