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山寨帝国》第二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是,叫幼小的黄光军奇怪地是,自从在课堂上指出老师那个为“三个和尚”的错误后,周遭人们便经常在哥哥黄光辉面前夸奖他有个了不起的弟弟。他们羡慕的神情溢于言表之外。他心里觉得很郁闷,自己也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啊!为什么别人总这样称赞自己呢?自己不过是将哥哥讲给自己听的故事与老师所讲的不同之处给指了出来,仅此而已嘛!这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更让他感觉疑惑地是,老师为什么说是一个和尚呢?哥哥说的却是三个和尚,真的是老师说错了吗?――可老师怎么会错呢?――难道是哥哥说错了?真是奇怪啊?小小的黄光军第一次开始对世间现象进行了思考,而且这思考之中夹杂着可贵的怀疑精神。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与众不同之处,看来人们的议论没有错,他自小就有点特别。这种特别与其他同龄孩子十分不一样,这种印象就像一堆沙子里突然出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般,格外地叫人眼前为之一亮。

经过口碑式的传送,黄光军的名声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小小的学校范围之内了。而是,已经传遍了方圆百里,甚至几百里都有。就连当时的县长也知道了,县长在给乡一级领导们开会的时候,专门提到这个叫黄光军的“神童”,甚至下命要好好保护好这个“天才神童”,还说这个叫做百年一遇,千年难得一见,甚至可以将他写入县志。

那么,我们这个被县长称作“神童”的黄光军是否会成为又一个“方仲永”呢?有人或许会问,这个方仲永何许人也?那么,我就不知道他初中是怎么混过来的。如果,实在不知道,那么,我就不厌其烦地再讲讲――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类有篇文章叫《伤仲永》,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文章讲一个世代耕田为主业的家庭出了一个天才神童,叫做方仲永,几岁就会写字作诗,全家便依靠他的这点天赋赚钱养家,从而耽误了后天学习,所以,他长大了后却变成一个平常人。

故事很简单。首先,我们不去管王安石写的这篇《伤仲永》是否确有其事,虽然,这个故事说得有点玄乎,而且原文还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这就更加使人很容易相信这个故事好像就是他王安石亲身经历的。不过,从文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点可疑形迹的,因为文中的“我”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证据在这里:“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作者果真见到过方仲永本人,可也是在方十二三岁时候,那时候,方已经差不多是个平常人了。那么,方之前的神奇与天赋他并未亲眼所见和亲耳所听。有亲耳所听,那也是从别人嘴里听来的。从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用现在的话说,方仲永之前的“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和“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可能是某个“山寨版”中其中一个版本。至于,真相我们无从考证。因为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去。如果,这以上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可喜又可悲于我们的祖宗们。可喜的是,他们比我们还强;可悲的是,他们比我们还要会忽悠人,还要雷人。

所以说,我们要好好学习他们留下的那些经典啊!由此一来,这篇王子(对王安石的尊称)文章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如果有谁没能记住,我看他可能是在老师上课时刚好请假或者睡觉去了。正是如此,黄光军有幸或许不会成为又一个“方仲永”。因为,至少他在继续接受教育的时候看到了这篇王安石的《伤仲永》。既然,有了前车之鉴,那又何必去行那个鉴呢?如果去行这个鉴,那不是脑子进水造成“秀逗”了,那还能是什么呢?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是决不会如此的。

但是,十分可惜的是,正当党中央决定正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百年育人政策时,黄光军还是因为家境贫困而不得不辍学了。从而,他的学历是:初中(证明学力低下),专业:没有(证明没有一技之长),政治面貌:少先队员(证明没有啥背景),还加上要命的太嫩太年轻,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十五六岁的他就成为了待业青年(那个时候的叫法)。

黄光军的哥哥,也就是黄光辉,此时已经成家了,正准备立业中,看着弟弟每天就这样窝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便提议说,“我们俩兄弟一起出去闯闯,怎样?”

黄光军回答说:“那好吧,但是,我们去哪里闯荡呢?”

“就去北边吧!”黄光辉对弟弟说。

于是,兄弟二人选择一条与众多北方人相反的创业路线。别人是南下或者东上,是十分符合逻辑的,也是符合党中央邓爷爷提出的经济发展之路线――先沿海,沿江,后内地。可是,黄氏兄弟偏偏逆向而为之。大家都知道,炒股票的就经常讲究逆向思维,而且说得神乎玄乎地!结果却是一样的:输钱。于是,专家便又对输家说,是你的心态不好,你要再跟着我们学习如何在股市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结果,输家们又纷纷去用心地学习心态篇,但是结果会怎样我们是不难得知?

兄弟二人原本就是南方人,况且南方因为政策活加上地理优势一直是全国发展最快的地方,使许多北方人都羡慕地直咬牙――这一咬牙就使他们的羡慕变成了嫉妒。可是,黄氏兄弟依然地选择了离去,一直往北,向京城出发。他们这个实在不怎么科学的决定实在令人费解。

他们一路上坐了许多车,有客车,火车,公共汽车,三轮车,还有最奢侈的出租车,最后终于达到目的地――首都北京。总共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可是这仅仅的48小时却让他们离家千万里,一下子很难回去。不过,当他们的第一只脚刚踏上北京这块土地时,他们就暗暗下定决心:如果,闯不出一点名堂来,那么,就决不回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