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遥想沙场之二十二军》第九章 陈毅挂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

这是我早年在小人书里看到一句话,我以为这也是表现火热的军营生活的。对联意象丰满生动,将军、士卒、战马、兵书、演兵场,中军帐,中军帐也就是司令部,你没听说吗?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

对军队来说,“中军帐”是最重要的,现代战争中的“斩首”行动,就是针对“中军帐”。1945年10月,山东有些“兵荒马乱”的,这倒还不是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举进犯,这不到时候。而是说,在山东解放区,有两顶“中军帐”在转。一顶中军帐要带10万人马(7万军队2万干部)闯关东;一顶中军帐要带10万弟兄“上梁山”。我想搬家你总搬过的,你可以体会。

重庆谈判有了结果。双方谈得十分艰苦,台上斗智,台下斗勇,又讨价,又还价,又妥协、又斗争,但结果还是皆大欢喜。**作出了巨大让步,让步的结果就是也是为了前进。“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放弃南方的八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开始北上。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战略转变。

人常说甘蔗不能两头甜,两全其美总是难。但是**的命令,让罗荣桓感到了这样的压力。@本章节孤独手打 www.ShouDa8.Com@来电这样指示山东:“渡海与野战并重,而渡海最急”。渡海,指加快进军东北步伐;野战,指打一仗来拖住蒋军。终究是东北大局太重了,罗荣桓心急火燎的要把他这顶“中军帐”要赶快的“搬走”。

今天若是哪个领导要离职赴任,在原单位开个会、吃顿饭,到一些主要部门转一转,看望看望同志们,这几乎就成了惯例了。但罗荣桓去东北却急如星火。据八师副师长何以祥回忆,“罗司令员离开山东,走得很紧迫,走前我们都没见到他。”何以祥在山东军区司令部多年,罗帅是他非常敬重的首长。多年后再回忆这段往事,也许怀念和失落交织。如果从个人升迁的角度看,呆在四野会是怎样呢?建国后,何以祥只授了少将(虽然是第一批800名少将)。他的搭挡丁秋生,他的继任孙继先都是中将。他当司令时的主力团团长,都能和他“平起平坐”了。像他这样解放战争初期的主力纵队正职,应该是极个例的了。当然,这些权当茶余饭后谈资,多说无益。只是何以祥若也去了东北,他的人生轨迹就要两样了。

今天常有人说罗荣桓是政治元帅,连央视中也出现这样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妥,有了政治元帅,也有政治将军,一直可以往下走。而当年**若是接受“大元帅”,那就成了政治大元帅,在军队的政治上狠下功夫的,莫过于**,古田会议就是明证。**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也是政治。我特别想说的是,千万不要把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和文人画等号。你是团长,他是政委,同为指挥军官。如果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是有其“特色”的,那么中国**的军队也是有其特色的。作为军队的指挥员,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都进过“讲武堂”,是军校生。而罗荣桓在青岛等地念过大学,是“地方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者更“职业”些。但**自言是教书先生,但作为顶极军事家,我想谁也不会怀疑。山东在抗日战争中,很早就有了**领导的军队,这就是山东纵队。但山东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却是一一五师与山东纵队合并之后开始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能成为最实力的战略区,罗帅是功不可没的。

罗荣桓风风火火要闯关东;陈毅千头万绪只有一头最为急迫,那就是打仗。陈毅要带来千军万马,这不假。但1945年10月初,陈毅就是光杆司令。如果细算一下,山东部队加上新四军(不算五师)超过50万,是**军队名符其实的“半壁江山”。即使罗荣桓带走10万人马,陈毅手下也应有40万。但此时,陈毅却为打仗四处“借兵”无果。那么,陈老总为何用兵“捉襟见肘”?

离开空间、离开时间,离开一定的条件,任何话都没有意义。陈毅的新四军老部下,都在陇海路南,何况华中粟裕部北上还是没影的事,这40万人马一半就没了。但眼下陈毅是山东军区司令,还有20万呢?战略转变是会带来阵痛的,如果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就要正视历史,一些不和谐之处总会有的。南方人跑到山东吃大葱,啃煎饼,觉得委屈,发牢骚;山东方面有些人也会把新四军当作“外来户”。虽然说是新四军和山东军区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军区,但总有一方是作为主导。常听人说,有个别将领当时不那么听“招呼”,思想上距离可以思想的方法来解决。但当时实际情况是除了大部分主力要开拔,而地处鲁中、渤海、胶东的主力一时也是鞭长莫及。因为这一仗明摆着的在山东南大门展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