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时天下》南宋军队的编制(史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要地。有步军印马军两个兵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蒙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不过实际上编制往往并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为“上万户”,5000人以上为“中万户”,不满3000人为“下万户”。同样,千户、百户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本编制。

宋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25人)为“队”,5队(125人)为“阵”,20队(2500人)为“将”。“将”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后来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时又将这一编制改动后向全军推广:10人为“火”,5火为队(50人),10队为营(即指挥,500人),若干个营组编为“将”(根据战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指挥以下完整编制调动,将的编制也尽量保持稳定,指挥官有“将”和“副将”,下属尽量不打乱。1081年全国建立起92将,号为“将兵法”。

南宋皇朝在颠沛流离中匆猝建军,重新将“军”作为独立战术单位,把原来的“将”组编为若干个军,设“统制”或“统领”为军指挥官;又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今江苏淮安)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11个统制、13个统领,有63将编制,约8万兵马。00k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10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5万多兵马。张俊为“中护军”,有11军、99将编制,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8万人。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今武昌)为中心组织防御,辖12军,有84将编制,10万多兵马。吴玠为“右护军”,在今陕南一带展开,约7万人,编制较为混乱。

不过至1139年与北方金朝和议成功后,南宋朝廷就裁撤了“大军”的编制,由朝廷直接控制各军。军以下仍然保留将、营、队、火的基本编制。

军官的军俸,包括俸禄、职钱及各种名目的赠给、赏赐和补助。其俸禄按阶官等级领取料钱、月粮、春冬衣,职钱按差遣的实职每月领取钱、粮;赠给、赏赐相补助,有的固定不变,有的不定时、不定量,但均按阶官或军职等第发给。

通信及后勤供应制度宋朝军事通信。主要由设于全国要道地急脚递或马递铺担任。凡有军令公文。递铺兵乘马接力传送。规定日行四验”规定。即战前制定常规事若干条。每条配一字作暗号。置于传信牌中。即使传信牌落入敌手。也不致泄密。宋军后勤供应。主要是粮食、兵器及战马。粮食实行定仓供应制度。统一实施。兵器以冷兵器为主。火药兵器为辅。由首都及重要州府设置地兵器工厂。按照军器监设计因式、规格、用料标准等统一制作。造好地兵器送交兵部各库。遵枢密院命令发放。战马主要从西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购买。其次内监牧饲养。南宋时。因陕西丧失。军马缺编较其。后勤运输主要是水运及陆路车运。战时则大量征调民夫和畜力运输。

南宋未。宋军(禁厢军)地编制总结如下:

部队人数长官

火10

队50押队(拥队)

营100—500准备将(部将)

将500—5000正将两副将

军5000以上统制或统领(统制大于统领,统制领的“军”大于统领带的“军”)

还有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

另小赵为安抚使,你要注意多瞧一下建置考一第九章的第六节,他是全岛水陆最高治安兼军事首脑。可能是因为这个,所以好多部队归他管对不。

别人总结的,

按常用实职。驻屯大军的军队主官由小到大依次是:训练官(排长)部将(连长)准备将(非主力营长)副将(次主力营长)正将(主力营长)统领(团长)统制(师长)都统制(军长)制置使(省军区司令)宣抚使(大军区司令)。太尉相当于总参谋长,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统领以上还有副职。

部队人数和编制一般不固定,相同编制的部队人数能相差几倍。通常训练官为一队首长,每队50人。队下还有拥队、押队、旗头等名称,士兵也分几等,还有随军民夫。

军阶内容

宋徽宗政和以后

高级军官

太尉太尉:正二品高等武官,而在更多场合下则作为对武人的尊称。

第一种(正任和遥郡):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

第二种(横行正使):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

中级军官

诸司正使: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

横行副使):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

诸司副使: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

低级军官

大使臣:敦武郎、修武郎

小使臣: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

未入流:殿侍

我们先介绍一下阶官。以下是宋朝的武阶官名称表:

官名阶次官品

太尉1正二品

通侍大夫2正五品

正侍大夫3正五品

宣正大夫4正五品

履正大夫5正五品

协忠大夫6正五品

中侍大夫7正五品

中亮大夫8从五品

中卫大夫9从五品

翊卫大夫10从五品

亲卫大夫11从五品

拱卫大夫12从六品

左武大夫13从六品

右武大夫14从六品

以上为横行十三阶,无磨勘,特旨除

武功大夫15正七品

武德大夫16正七品

武显大夫17正七品

武节大夫18正七品

武略大夫19正七品

武经大夫20正七品

武义大夫21正七品

武翼大夫22正七品

以上从武翼大夫至武功大夫为诸司正使

正侍郎23从七品

宣正郎24从七品

履正郎25从七品

协忠郎26从七品

中侍郎27从七品

中亮郎28从七品

中卫郎29从七品

翊卫郎30从七品

亲卫郎31从七品

拱卫郎32从七品

左武郎33从七品

右武郎34从七品

以上从右武郎至中侍郎为横行副使,一般不作升迁之必经梯级

武功郎35从七品

武德郎36从七品

武显郎37从七品

武节郎38从七品

武略郎39从七品

武经郎40从七品

武义郎41从七品

武翼郎42从七品

以上从武翼郎至武功郎为诸司副使,能双转

敦武郎43正八品

修武郎44正八品

以上从修武郎到敦武郎为大使臣

从义郎45从八品

秉节郎46从八品

忠训郎47正九品

忠翊郎48正九品

成忠郎49正九品

保义郎50正九品

承节郎51从九品

承信郎52正九品

以上从承信郎至从义郎为小使臣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