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二十四章 治国之要在任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大将军府亲朋故吏的欢送下,窦婴按照皇上的旨意,登上马车,吧嗒吧嗒,离开大将军府,径直来到东宫,走马上任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是培养帝王的老师,关系到国家未来荣辱盛衰,责任重大,意义非凡。窦婴自从与皇上沟通之后,心情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觉得皇上能把这副重担交给自己,是对自己莫大的信任。当马车停到东宫的门前,他从马车上噔噔噔走下来,怀着兴奋的心情,挺着宽阔的胸膛,迈着愉快的脚步,来到太子读书的地方——思贤苑。

思贤苑聚集全国各类书籍,有诸子百家,有经典名著,可谓琳琅满目,目不暇给。窦婴来了,他带着辅导太子的五彩梦想来了,他来得自信从容,来得豪迈奔放,来得笃定深沉……

终于和太子见面,太子温文尔雅,长相帅气,窦婴打心眼里喜欢这个皇长子,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自己当年意气风发、勤奋向上的影子,仿佛看到大汉朝蒸蒸日上、物阜民康的未来。想到这些,窦婴先向太子抱拳作揖:“殿下,尽管窦婴不才,但皇命难违,卑职只好充任太子太傅一职,敬请见谅。”

“太傅不必客气。”太子刘荣双手捧住窦婴的抱拳,英俊的脸庞上挂满和善的笑意,亲切地说:“从今往后,咱俩就要在这个书香浓浓的地方师生一场,这既是上天所赐,也是父皇所赐。本宫将虚心好学,不负父皇一片盛情厚意,不负恩师一片苦心。”

“请殿下入内。”

“请太傅先入为主。”

窦婴拗不过太子刘荣,只好先入殿阁,坐下来。看刘荣坐定,便把事先放在书几上的黄老学说捧起来,笑着说:“今天咱们便先学治国之道?”

刘荣想了想,脸色变得很严肃,柔声问道:“请问太傅,治国之道,何者为先?”

对这个问题,窦婴胸有成竹,毫不犹豫回答:“在于国君辨别奸佞,任贤选能。”

“国君为何要辨别奸佞、任贤选能?”

“殿下问得好,就好比殿下,现在是国家的储君,将来是国家的君主,对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将来才能使国家走上正道。”窦婴首先夸奖太子善于提问,然后不急不躁,耐心给太子解释这样做的利弊,指出辨别奸佞、任贤选能的重要性:“如果百官结党营私,各自引用亲信,拉拢坏人,压制好人,背弃公道,树立私恩,同僚之间,互相诽谤,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如果任贤选能,就能招揽天下英雄之心,赏罚分明,众志成城,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此乃国家兴盛之本。”

刘荣挠挠后脑勺,眼睛闪着强烈求知的目光,急切地问:“如何辨别奸佞?”

“强宗聚奸,犹如葛藤相连,私布小恩小惠,篡夺朝廷大权,侵侮广大百姓;蒙蔽君主的眼睛,使其分不清是非,堵塞君主的耳朵,使其分不出邪正,一举一动只求个人便利;花言巧语,谄媚取宠,舞文弄墨,歪曲诡辩;结党营私,窃据高位,以下犯上;善善不进,恶恶不退,有才有德的人隐退,无才无德的人当权。此五者,对朝廷、对国家、对君主危害甚大,谓之奸佞。”果然像皇上所说的那样,窦婴虽然有时爱发脾气,好使性子,但有真本事,有真学问,文韬武略,颇有一套。

“何为贤能者?”

窦婴说话像打开水渠的闸门,滔滔不绝:“为人臣者,德、仁、义、礼、廉、勤、能七个字,乃国之瑰宝,即使给国君送上万斤黄金,国君也不轻易交换。”

“既然任贤选能如此重要,那朝廷何以招贤?”刘荣忽闪一下眼睛,看着窦婴一张圆圆的、微微发胖的脸,身子向前略微倾斜,急切地问道。

窦婴从容不迫,侃侃而谈:“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君王礼贤下士,他们就会纷纷归附帐下;有功重赏贤士,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卖命。”正当他激情演说时,倏忽话锋一转:“像这样对待贤士善始善终者,历史上并不常见,一般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样极容易造成贤士不愿意留下来的局面,只有礼赏始终如一,贤士才会争着为君王效死。”

刘荣听了窦婴“礼贤下士,重赏贤士”的论述,深有感触地说:“本宫以前读书,每当读到郭开谗言陷害大将廉颇、李牧,加速赵国灭亡,读到赵高构陷蒙恬、李斯,加速秦国灭亡,总是愤怒异常。”

为说明重用贤士的重要性,窦婴直言点中要害:“伤害贤士者,祸患延及三世;埋没贤士者,本身就会受到伤害;嫉贤妒能者,名誉难以保全;推荐贤士者,造福子孙后代。”

“看来重用与构陷贤士,结果天壤迥别。”

“利一人而害百人,民众就会离开城郭;利一人而害及万人,全国就会出现分裂。除去一人而利及百人,人们就会仰慕君王的恩泽;除去一人而利及万人,国家政治就不会出现混乱和倒退。”

“善哉!善哉!!”刘荣听得入迷,禁不住叩击书案,连连称赞:“太傅高论,可为帝王之师。”

“惭愧,惭愧。”窦婴谦虚地说:“臣现为太子之师,而非帝王之师。”

“安知将来不为帝王之师?”这是一句比较敏感的话,但这句话从涉世未深的刘荣的嘴里说出时,表情相当平静。

“天有不测风云,谁能保证一成不变呢?”窦婴听了这句话,深感意外,眉头一皱,心说皇宫中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盘根错节,有时候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而背后却隐藏着惊天骇浪,有必要提醒刘荣。

听了窦婴的提醒,刘荣慨叹一声:“帝王之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号,在历史上,只有留侯张良堪称这一名号,即使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李斯,也配不上这个称号。”

“是啊,天地神明,变动无常,因势转化,因时制宜,辅佐国君,树立天威,拯济天下,安定九夷,此乃帝王之师。留侯张良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谋无不中,计无不行,堪称一代帝王之师,令臣可望而不可及,臣对他佩服之至。”一谈到留侯张良,即使建过军功的窦婴,在心中也不得不佩服这位借箸一筹、居功至伟的读书人,为他高明的谋略而惊叹,尤其在保全刘盈的太子之位时,让吕后重礼聘请“商山四皓”,更是高人一筹。

刘荣眼睛一眨不眨看着窦婴,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评价窦婴:“太傅乃当代留侯,本宫对太傅期望甚高。”

听了如此高的评价,颇有自知之明的窦婴噗的一声,跪在地上,诚惶诚恐地回答:“留侯乃汉初三杰,臣岂敢与他相提并论?”

刘荣坦然一笑说:“依本宫看,太傅不仅可与留侯相媲美,而且可以超过他。”

对刘荣这句夸奖,窦婴表面不敢接受,但骨子里是认可的。通过与刘荣交谈,已完全了解他胸中的宏伟志向,自己也愿意辅佐他,成就一番帝王伟业。不过皇宫中的事情,历来风云变幻莫测,想到这里,窦婴提醒刘荣:“臣将以留侯为榜样,竭诚辅佐太子,至于能否顺遂人意,那就要看天意如何?岂不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人定胜天。”刘荣满怀信心,往前赶了一句。

“但愿如此。”面对阳光帅气、没有经过多少曲折的太子刘荣,窦婴的回答留有一定的余地。

第一天上课,窦婴与太子刘荣谈了辨别奸佞、任贤选能和帝王之师三个重要课题,可谓推心置腹,相谈甚欢。

在随后的日子里,师生俩的友谊进一步加深,着重探讨黄老学说,认真研究“清静无为”的观点,因为汉朝统治者从高祖刘邦开始,到后来的文帝及当今皇上,都对“清静无为”的观点充满兴趣,包括吕后、太皇太后薄氏以及窦太后也是夫唱妇随。特别是公元前180年,文帝登基,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奖掖垦荒,扶植农桑,发展生产,老百姓出现家给人足、仓满囤流的可喜景象,国家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出现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昌盛。由于黄老学说对国家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因而他们师生俩认为,黄老学说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然,他们对儒学、法学也进行深刻探讨,觉得不论是儒学,还是法学,都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统治者不可能一直停留在黄老学说的基础上,而应该用一种更先进的理论代替现有“清静无为”的理论,他们凭本能有一种直觉,外儒内法就是这种更先进的理论,假如儒学代替黄老学说,国家发展会更快。

每当这种念头从脑海中冒出时,窦婴总是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窦太后和当今皇上是黄老学说的忠实信仰者,让他们改变当初的信仰,比登天还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