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村民的奋斗》第五章 进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二赵永顺的姑姑们来了,吃完饺子又走了。

初三随父母去的苏庄村,又是一通吃喝。

初八之前的日子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亲戚们来了,聊聊地理的收成,聊聊孩子的成绩,聊聊去年谁谁谁又娶了个漂亮媳妇。然后是吃、喝、吃、喝、吃。

华夏似乎没有其他的方式来发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喜悦,似乎除了吃喝就是喝吃。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我高兴了,叫上几个朋友吃一顿;我伤心了,叫上几个哥们儿喝一场。

诚然,酒文化是一种礼的表现。而且农村的酒文化一般讲究比较多。

妇女、儿童不上席是基本的。酒桌座次,提酒、敬酒顺序等等皆有讲究。划拳那是朋友之间的项目,要是在过年的时候划拳,估计会出一年的洋相,这会被认为是胡闹,要是有年长的老人在场,估计就要拿拐杖打出去了。

正月十五一大早,赵永顺就被叔叔从被窝里滴溜起来,今天要去梁邹县看花灯。

赵家庄的大多数人一辈子最远的也就去过泉城,早年间上赋也都是去北边的黄河修大坝,最远不过十几公里。也就是近年来,才流行去梁邹县看花灯,这也被认作是出远门了。至于说京城,在大多数老人眼里,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去泉城那么远。

往县城去的班车一天只有两班,要从赵家庄走上20分钟才能到上车的站点。好在县城有个赵永顺的远房表姑,早去了可以在她那儿坐会儿,免得大冷天的过去了要挨冻。

这几年收入也高了,都是带着孩子去县城玩的,赵永顺跟叔叔到站点的时候就看到老早就有四五家人在那儿等着。

十来分钟,班车晃晃悠悠的过来了。上面也有十来号人,加上这次要上车的,估计得使劲往里挤。

“有小孩的抱着哈,不然车就不走了哈!”售票员大概40来岁,一张嘴就能把全车人吵吵嚷嚷的声音盖下去,“往里走往里走!还能再上3个!”

得益于赵红卫年轻力壮,赵永顺是同站第一个挤上来的,这会儿正被赵红卫护着。不愧是当过兵的,虽然看起来那么瘦,可是就站在那里,动都不动,还能给赵永顺一个活动的空间。

“别挤了别挤了,再挤就把人小姑娘肚子挤大了!”角落里不知道哪个家伙说着。

“哈哈哈??????”

“刘老蔫儿,别跟个死了半截没埋似的说阴阳话,打了半辈子光棍儿的人了,开着灯你都不知道往哪捅。再啰啰我把你从车上扔下去。”售票员果然是个彪悍的,靠着大嗓门儿和独特的气质一下子把说荤话的刘老蔫儿给压得说不出话来了,“人家老王家的闺女谁看谁不说个好,再乱说当心烂舌头。”

车走了一会儿又上来几个人,由于个子太矮,赵永顺也不知道到底是上了几个,一人5块钱,估计大嗓门儿这一趟能多塞个50块钱的。

车上人多了,自然走的就慢,平常一个钟头能到县城,这次估计得一个半小时了。还好是冬天,要赶上赵永顺高中上学那会儿,大夏天的挤一趟,到学校就得洗两遍澡,从里到外换一身衣服。

梁邹县是个标准的农业县,没铁路没矿产,所以车站相对其他县城来说比较小。下车的时候才看到,这一车的孩子大部赵永顺都认识,当然他们可不认识赵永顺。

嗯,这个是五年级认识的郭大胖,那会儿拿着计生办发的东西当气球吹。

嗯,这个是二班的刘川,因为背地里给他班主任起了个“铁拐李”的外号,数学从来都是59分。

这个是初中认识的安怡,那时候还揪着她辫子问她为什么校服裤子会沾上血。

哎,前面这个嘴有点儿歪的小青年是谁啊?怎么冲着自己在笑?

“小舅,这么快就带着小顺过来了啊。我妈在家做好菜了,我带你们过去。”歪嘴男接过赵红卫的行李,牵着还在发懵的赵永顺走向了一辆弯梁摩托车。

“不认识了?97年那会儿不是带你来过么,这是你长青哥。那年想带你来看灯来着,赶上总设计师去世,就带你爬了爬黄山。”赵红卫见他不说话,主动解释起来。

“97年么?在你看来是3年,在我看来可是20年啊,我哪记得住!”此时赵永顺心里有一只神兽飘过。

表姑家虽说是县城,可也跟农村差不多,这一片都是自建的二层房子,分成了7、8个单间。

“前年盖的,这两年你没过来,是不是快不认识路了?”表姑看起来是个很朴实的农村妇女,不过赵永顺依旧没什么印象,可能是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没在联系吧,“这两年张士平的油棉厂起来了,我们这里挨着一园,有些搞对象的职工不愿意住宿舍,就来我们村租房子住,够个生活费。”

原来这会儿卫桥油棉厂就已经开到梁邹了啊。

“姑,那个油棉厂有多少人啊?”赵永顺总感觉这里面有些个商机,既然张士平的帝国已经开始开疆辟土了,那流动人口应该不少。

“估摸着得有个五六万吧。说是张士平在整个梁邹养活了十万人,出去他卫桥的4万,这里三个工业园,怎么着也得有个五万多。”

咦?这不对啊,会不会搞错了?赵永顺跳楼前还看过,当时卫桥创业集团总过才20万职工啊,怎么这会儿就十万了?合着接下来的十几年发展的这么慢?那后期上马的几个电厂铝厂,几个其他的工业基地呢?

“姑,不会有这么多人吧?不是说他在县城只有两万职工吗?”这个数字是几年后苏兰唠嗑时说起来的,当时是说张士平搞那么大的企业,却只养了两万职工。赵永顺记得很清楚。

“两万职工是不假,或许还不到。其他的都是临时工,没正式签合同的。”

原来如此。华夏特有的临时工啊。

“不说这个了,你俩早上还没吃饭吧?我热一热馒头,你们吃点儿,下午再吃一顿,晚上去看灯会也不会觉得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