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东海有夏》第七章 吾今扬帆捕鱼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晋咸康七年立春,西元341年2月初。.

很快就是除夕正旦了,村中一派热闹的景象。咸康六年的秋收,每家每户谷麦满仓,原先的茅屋里完全放不下这么些粮食。南田岛上丰收的消息最早由越人的渔民传播开去,年底时候又有十几家附近海岛的越人乘舟登岛。而村老吴山生性淡泊,夏羽虞洋两人在村民眼中“身负奇才”,加上在这一年里,村民因为两人获益良多,家中小辈又均在成均馆学习,开始时候村里大事难决时都在集会时讨论决定,多由村老吴山主持,之后渐渐都按照夏羽虞洋两人建议而村中乡民应允后实行。

因而新到的这十几户越人,就由夏羽虞洋安置在新起的干船坞,帮岛上船匠建造渔船,换取粮食果腹,也根据船场四弟子对他们工作的记分换取锯木场的木材,建造房屋。

而夏羽和虞洋也为如何存储这么多土豆和稻谷发愁。好在有了锯木场之后,大量生产木板成为了可能。自然修建米柜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不过考虑到,岛上适于建造船舶的木材,如松树、杉树、樟树虽然很多,但是更多的树木却是杂木,考虑到将来开始大量建船时,能够有效控制的地域仅有南田岛。因而就需要节约木材。

而来自现代,从小就被罗马时代保留至今的石质建筑所慑服的虞洋想出了办法,那就是建造一个大型的石质谷仓,地点就选择中谷西侧,南田村南面伸入中谷的山脊坡地上(这样万一降雨过大,山洪是从山谷侵蚀处流下,不会从山脊方向,因而不用担心粮食受潮)。这样一来,最重要的问题变成了石料的开采、运输、还有石质房屋的建造。运输由于选址接近山地,不是大问题。开采的开采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需要大量人力。而石质建筑的建造也需要大量人力,如果要说现在岛上什么最贵,答案自然也是人力。那么这个极其自然的这个方案胎死腹中,不过我们从现代偷渡到东晋的伟大船舶设计师,虞洋并不放弃,开始趁着造船的业余时间,不停设计方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此按下不表。

虞洋在干船坞中看着渐渐成型的渔船,尽管勉力在面上不显露出来,可夏羽还是能从他额头上沁出的汗水,还有微微捏紧的拳头上看出他平静的不过是外表罢了。而一周的学生们更是激动不已,央求着夏羽出海一定要带上他们。

最先的八位弟子,也是十分兴奋,一路下来都在学习造船的周瑞、越幡、越桨、越涛四个,更是难言兴奋,这艘船的基本方案虽然是虞师定下,但是各种细部的完善,还有建造细节的档案记录则都是由虞师教会他们透视画法、比例制图后,由他们记录的,现在船上几乎各个结构都已经刻在了他们脑海里。吴秩、黄石、陈遂、越潮则发誓将来一定要参与造更大的船,毕竟透视画法,立体几何他们也是跟着夏羽一起学习的,只不过他们这段时间一直在和夏师围着南田岛搞测量,制作南田岛完整的地形图。

而夏羽虞洋一直采用公制长度单位的米,这个米自然是按照渔船上皮卷尺定的,比真实的公制一米要长上一点。

现在干船坞中还在刷着桐油,没装帆索的船只。船体用整根的杉树作为龙骨,并加装船肋,船板采用平接法。船首部分呈倒V型,船中部的横截面呈顶部略向内凹的型,而船尾水下部分则呈圆形,这样利用船尾舵改变航向就更有效率,水上部分则是方形;而主桅杆上装的也中国式的硬帆,船首有一个斜桅杆用来加装苎麻布横帆。

这是一艘完全不同于这个时候中国沿海或是西方同期任何形式海船的新型海船。为了便于以后船只分类,便将这种船称作“南田船”。

而船上的武备暂时用弩,船头一具,船尾两具,可以方便的拆下弩座,藏入船舱,毕竟这还是一艘民船。弩的弓部采用钢制渔船上拆下的钢板,弩弦则是采用粗麻绳,毕竟苎麻纤维的强度还是非常值得信任的(1)。采用滑轮组上弦。牙发本来想制成弹簧扳机形式,可是无奈做不出弹簧,只好采用卡发扳机。箭杆则是采用柳木和柏木(2)制成,分别作为射程远的威力小的轻箭,和射程近威力大的重箭。箭头则是三棱铁箭头。岛上铁料有限,箭只数量也不多。不过除了晒盐场出的海盐,岛上并没有多少能用于贸易的出产,而现在冬季盐场产量并不高,存盐不多,也并不急迫出海贸易。

自然作出了弩,出于男性对暴力的本能,几乎学生中所有男孩都要求配备弓箭。夏羽、虞洋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原来江南温柔之地,也是如此剽悍勇捷的?!其实对于南田岛上的夏羽、虞洋的弟子们来说,不论是要做夏师教导中“知六艺”的君子,还是这时代吴越之地好武的风气,“吴越之民好用剑,轻死而易发”,中原一带“射”的习俗,这都是十分自然的反应。而能增强岛上的武力,夏羽求之不得,便以岛上杉木制弩弓、弩臂,制成木质蹶张弩,弓力自然是不能和船上用了现代钢材作为弓身的半钢弩相比的,不过射程也达到了百米左右。

咸康七年三月底,随着气温渐渐升高,盐田的产量渐渐增加,达到了日产两千斤。海盐存量,达到了一万斤两千斤。而随着船坞中的南田渔船上整根杉木制成的主桅杆吊装成功,这艘渔船也终于建成。虞洋虽然不想过多的参与大陆事务,不过了解这个时代仅仅通过岛上这些逃民还是十分不完整的,夏羽夏鸿渐就想去到东晋官府治下,了解当地情势,最好是士族阶层;而虞洋则想在大陆上找到熟练的造船工匠,从而提高南田岛船作水准,自然也要找到本土道教的雏形天师道,还有士族——这个时代知识的真正掌握者,了解系统的上古神话,为开创中国自己的本土一神教,准备基本蓝图。

咸康七年清明刚过,第一艘南田船“渔虑一”号下水,船上共载员十五人,七人操帆,虞洋暂任船长。吴秩等八人,也终于再次登上船只过瘾了。不过很快,一等征召上船的渔民们会用船后拖网捕鱼,夏羽就把他们赶下了船,毕竟吴秩、黄石他们八人是最早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进度比大部分学生快了许多,虽然有刘津、吴穆这两个颇类神童的小子,识字量已经接近了他们八个。但是在其他算术、几何、地理课上面,其他学生却是远远不及初收八弟子的。而为了之后储备船作人才,新开的木作课上,近半年来一直在船场负责监造、记录、试验的周瑞、越幡、越桨、越涛则更是无人可及。

结果就是现在的“渔虑一”号渔船上面,虞洋是船长,而操帆,掌舵的则是岛上的吴人和越人。由于只是新船下水,还要大量的适航,以便留下记录以备后续船只建造时作为参考,以资改进。而夏羽和虞洋都信规范超过信经验,也就命首期八弟子,轮流上船教导新水手操帆,并记录操帆细节,使将来的水手培训更加规范。

清晨的朝阳升起,“渔虑一”号破浪而行,主桅杆的硬帆可使八面风,结合船首斜桅的下装的横帆,主桅杆和船首斜桅之间加装的一面三角帆,比起岛上那些单纯硬帆的小渔船,简直是“船行如飞”。

“起网喽~~”,水手们喊着号子,

“嘿吱喉、嘿吱喉”,船后渔网随声慢慢收起,“此网丰盛。”

从码头高达十米的往楼上,挂出蓝色飘带起,岛上南田村的众多村民就向码头。船只渐渐靠上新起的木质码头,放下石锚,套上缆绳。吴秩指挥着北人操作装有木质滑轮组的吊车,吴人推着独轮车,越人则拿着箩筐把从船上放下的海鱼搬上独轮车。

虞洋跳下船板,看着在码头上等待的夏羽,“此船如何?”

“当得上一个快字,不过确切船速多少?”夏羽问道。

“按照今天的航程和时间,我算了下平均有将近七节。要是有了足够苎麻做帆布,那么船主桅可以再加高,还可以在船尾也加上三角帆。那样平均航速可能可以到十节。”

夏羽考虑了一下,“那今年我们在西谷,再开辟一片苎麻田吧。西谷范围虽然没有北原大,但是也有将近千亩,合晋亩的话,有一千三百亩了。再说,苎麻多年生,以后一年还可以收多次。况且等出海贸易,还可以用海盐换布匹,以后再把硬帆换了吧。毕竟西方大航海时代都是软帆居多,也算是成功经验。走别人成功走过的路,总比自己摸石头过河要安全。贸易点选好了么,是南下临海郡,还是北上会稽郡。”

“我想现在我们船小货少,而且也不想引起太多人关注。还是先去临海郡,那里以前是东吴横屿船屯所在地,可能会有收获。而且我们现在海盐存货量不大,临海郡就能够完全消费掉。”

傍晚咸咸的海风吹过,夕阳透过桅杆和船帆之间的空隙漏到栈桥上,拉长了数十个忙碌的身影进入海中。海鸥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海鸟在船边盘旋着,水手扔下几条小鱼,鸟儿们争抢不已。

注(1):在各种植物纤维中,苎麻纤维品质最好,而且原产中国,当时就已经大量种植,所谓桑麻的麻就是指苎麻。苎麻纤维的抗张力强度要比棉花高8-9倍,可以做飞机翼布、降落伞的原料以及制造帆布,苎麻纤维在浸湿的时候,强度特别增大,吸收和发散水分快,而且具有耐腐、不易发霉的特性。

注(2):查了很多资料,都写相同弓力下,箭杆的木料重量觉得弩射程,一般柳木等轻木的箭杆射程远,而穿透力小;用白蜡木、角木等重材制作的叫重箭,虽然因自重较大而射程较近,但近距离的穿透力更强,江浙地区没有白蜡树,角木什么东西没有查到,不过查了查木材密度表,柏木属于密度较大的,权当重箭箭杆了。白蜡木密度,0.66g/c3,柏木是0.58g/c3,柳木只有0.35g/c3。</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