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隋末唐初名人录---英雄莫问出处》118、出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终于,李密失去了耐心。

他明白了,李渊是不会重用自己的,因为他们都是一类人:枭雄;自古英雄相惜,但枭雄从来都是一争高低的,李渊是容不下他这样的大人物的。

只不过,最终触动他的竟然是一顿饭,确切的说是皇宫的宴会。

史载:“尝遇大朝会,密为光禄卿,当进食,深以为耻;退,以告左武卫大将军王伯当。”隋开皇十二年重置光禄寺,仍设光禄卿、光禄少卿等职,专司皇室膳食,辖太官、肴藏、良酝、掌醢四署。后唐沿隋制。

当年在瓦岗军中,身为首领的李密曾任命崔君贤为光禄卿,时过境迁,这样的身份转化他难以接受。当然,如果换成王世充,一定会满面笑容的做好光禄卿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并且会千方百计的讨好李渊,并博得他的欢心,从而游刃有余,很快乐的生活在长安。但是李密却做不到,在他这样的书生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士可杀不可辱”。

在王伯当的面前,李密自然是无需掩饰,直抒胸臆,把对李唐的怨言和盘托出,言语之间满是对过往辉煌的怀念和感叹。面对满腹牢骚的李密,王伯当自然也高兴不起来,他早已下定决心终生追随李密,即使众人嘲笑李密、鄙视李密也绝不改变,无论落魄、还是显达;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王伯当劝慰李密:“明公何必忧虑,天下的事情尽在您的掌控之中啊。现在徐世绩在黎阳,张善相在山东,黄河以南的兵马举手可招,您怎么能这样长期消沉下去哪?”。

得到好友的支持,李密高兴之余,很快就行动了,献策于李渊:“臣空受荣宠,安坐京师,不曾报效国家;山东之众皆臣故时麾下,请让臣前往收抚,凭借大唐的国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

李密的这个借口很巧妙,因为李渊早就听闻瓦岗旧将大多不愿依附王世充,正在找寻出路,而李密的号召力是毋庸讳言的,可谓正合李渊的心意。

只不过,长安群臣不但看不起李密,而且更怀疑李密的反心,纷纷劝谏:“李密狡猾好反,今遣之,如投鱼于泉,放虎于山,必不返矣!”这时,李渊充分的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一个帝国皇帝的气魄,说道:“帝王自有天命,岂是他人所能取得。假使李密叛离,不过象是蒿子所作之箭射到蒿子里而已,不值得可惜!现在让二贼互相争斗,或许我们可以坐收渔利,有何不可为。”

十一月二十九日,李渊正式下旨,派李密前往崤山以东收服瓦岗余部。李密苦于人手不足,便请求心腹贾闰甫一同前去,李渊很爽快的答应了。而且还让李密和贾闰甫一起登上御榻,赐给他们酒食,说:“我们君臣三人同饮此酒以表同心,二位将军务必建立功勋,以称朕的心意。大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此前确实有臣子参奏不让兄弟离去,而朕以真心对兄弟,岂是别人能够离间的。”李密、贾闰甫受此好言,再三拜谢。

随后,李渊又主动地委派王伯当为李密的副手,以表示用人不疑。李密所需要的条件,李渊都慷慨的给了他,但是结果会如何??只能说各有天命。 皇帝的心机总是高深莫测的。李渊表达了对李密的无限信任后,又采取了一个限制措施,让李密把手下的一半人马留在华州,只带一半出关。“一半,一半也足够了”,李密心中不禁窃笑。

随行军列中,并不都是李密的心腹手下,比如说长史张宝德。此人生性胆小、为人谨慎,深怕李密逃亡后,自己受到牵连;在行至路途一半时,密奏长安,言说李密必叛。收到密报,李渊也改变了想法,欲招李密回朝,又恐惊动李密,便传敕书前去慰问,命李密留下部队慢慢前进,一个人先行入朝,另外接受安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