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江湖背后》第六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那年,天下多处大旱,收成不足往年的十分之一,真可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国库里列祖列宗攒下的银子,近年因用兵几近空虚。赈灾银子七拼八凑,运去灾区简直是杯水车薪。有大臣向皇帝上书,奏请宫廷是否可以省出些银子用于救灾。奏本递上去皇上马上召见,大臣心里很安慰,心想当今天子也并非外面传说的那样昏庸无道。内侍将他带入后宫,皇上和嫔妃正在欣赏着西域的风情舞蹈,吩咐内侍赐给大臣两个金元宝,让他赶紧去办,不要打扰自己的雅兴。

大臣出宫门后,眼瞅着这两个金疙瘩就头疼。心中暗骂皇上:这孙子对天下还真是没有丁点概念啊!想当年相国大人就几乎被气死了,自己太较真也于事无补。转身用这点钱在松鹤楼宴请七八个同僚,吃完了事。这也让许多大臣对忠心报国寒心,朝廷栋梁在人心中慢慢坍塌。

许多大臣们早已看清楚形势。国家外有异族铁骑压境,内有藩镇手握雄兵;朝堂上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太尉掌权兵事为重。搞得民恨沸腾、怨声载道,这样病入膏肓的国家,不知还要多久就要拱手送人。有些大臣围绕在太尉的领导下,一边积极地,或者说假装积极地为朝廷北疆用兵努力着,一边等待江山易主。

各地藩镇领兵驻防,渐渐羽翼丰满。往往皇上倚仗藩镇抵抗侵略,就要下放权力,皇权就相对缩小。藩镇的权力大了,不臣之心就萌芽了。有人传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之后大家渐渐地开始不买皇帝的帐了,这是朝廷的内伤。

朝廷依旧用兵北疆,手里的兵却剩下了一半。西北的藩镇率先对朝廷征兵的抗旨不尊,各地云集响应。自此朝廷再无能力管辖藩镇,国家被分出去几块。国库已无粮饷可派,守军将士逃跑则屡见不鲜,北疆防线,一触即溃。原本住在那里的百姓早已无踪,我的父母也迁入关内。皇上沉溺酒色,龙体日渐衰退,没两年就驾崩了。主战派因长年打仗,不得人心,权力日渐不稳。太尉阻挡后辈上进,遭人刺杀。社稷朝纲,天塌地陷,国家危在旦夕。为首的几个大臣扶立年幼的太子继位,有拥立之功,于是掌权,发展为后来的主和派。但此时的主和,与当年相国的主和方针大相径庭。时至今日,国力不济,所能讲和的条件基本是丧权辱国。几位大臣既没有相国的政治智慧,也没有相国当年手里那样铁打的江山社稷,一味卖辱求荣,这时的民怨被激发起来。

那一年,民生虽然疾苦,但朝廷的行为让百姓觉得更苦。生计无着不过是把裤腰带再勒紧点罢了;丧权辱国就让人觉得被人逼着吃屎还得说是香的。割地赔款皇上不在意,在意的只有百姓而已。因为割了地皇上还有很多,失了地的百姓就只有流离失所了;赔款也不在意,只要在百姓身上多盘剥一些就好。朝廷失去的民心日益增多,结果西北的藩镇率先收容流民,准备造反。

西北的将军可能觉得将位不如皇位坐得舒服,便先称王后称霸。派手下人活动于民间,哄抬百姓反朝廷的热情。老百姓活不下去,很容易被忽悠。或者说朝廷尽失人心,没有人再对这样的政权留恋。于是举义大旗很快就立了起来,发布檄文宣讨朝廷,举兵倒戈。其它藩镇依样画瓢,纷纷独立。

其实西北王和朝廷也是一丘之貉,不过是在造反时尽量装出仁义道德的嘴脸。百姓只要能暂时活着,有奶便是娘,只有江湖门派对朝廷依然拥护。因为朝廷的所有政令,与江湖都几乎无关,所以名门正派所感受到的朝廷,和百姓心目中的有些不一样。

西北王治下有一教派,名曰“忠义”,是掌握在王爷手中的精神团体。但从朝廷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不忠不义。江湖很多无根无门的高手为了富贵荣华或是证明自身价值都加入此教,背弃忠义。西北王利用宗教,煽动朝纲、蛊惑人心。教下信徒,本是穷苦百姓,如今成为叛军反叛朝廷的棋子,西北军多从教中抽调人手,培育军队。

教主莫成渊,算是一位传奇人物。当年莫氏一族被武林推举,担当保管没落门派所留下的武学典籍的职责。莫氏曾经在武林上,可谓实力和名望双收,当真实至名归。传至莫成渊父辈一代,武功已没有大成之人。这好比三岁的孩童抱着黄金穿梭于闹市,谁见了都想抢。正当莫成渊出生不久,他家的庄园被众多江湖人士所抢,家人被杀,鸡犬不留。莫成渊幼时睡觉死猪一般,这次莫家灭门正值莫成渊在襁褓中酣睡。强贼反复排查活口之后,还是遗漏了这位莫家的后世传人。可见对于事情装聋作哑,未必不是好事。

莫家的劫难,谁都不知道是谁抢的,因为强盗没有自报家门。但之后江湖各派和游历江湖的人士常常能使出莫家收藏的稀奇武功,让很多正道人士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莫成渊孤苦伶仃,被亲友收养。后几经周折被西北王所收留,得到栽培。身背血海深仇的莫成渊长大后做了西北王的得力幕僚,那时他便视天下武林为仇敌不共戴天。人们不知他的武艺师从何派,但多年的行军打仗使其练就一身本领,在西北武坛成为翘楚。这种武不似江湖门派的武,对于江湖套路来说,他的武更加直接实用。但莫教主当年绝不是只懂刀枪棍棒的赳赳武夫,深通韬略的他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在军中威望逐日递增。以至于在西北军中,莫成渊既不是文官也不算武将,只算西北王的幕僚。西北王控制忠义教后,希望有个文武双全的人来掌管。因为文人掌管怕众人不服,武夫掌管又缺乏谋略,所以才托付莫成渊。但莫成渊少管教中之事,多数时间还在军中效力,教内事宜多由属下代理。

我自认为我们相比刚来拜师学艺的时候要成熟许多,觉得江湖事不尽是打打杀杀、吃吃喝喝,总要有故事的主线。但是我从说书中所听来的大侠故事,似乎大多相似,总是一个套路:大侠在江湖上,总有一件或多件恩怨情仇围绕着,大侠无论怎样,都需要面对,直至事情化解。过程曲折离奇,结局或喜或悲,但总要让人们觉得精彩。而大侠的对立面总要站着一个反面人物,才能表示大侠干的是匡扶正义之事。大侠向来要经历重重劫难,最终打败魔头,这个故事才算圆满,才让人觉得邪不胜正。大侠的身世总是那样凄惨,有时会背负一些血海深仇,例如杀父之仇之类。在江湖中苦苦找寻大恶之徒,却不曾想大恶人常常是身边给予自己最多关怀和帮助的师父前辈、至亲挚友或者是众望所归之人,表面善良背后干着肮脏的勾当,最终大侠拆穿伪君子的面具,将其打败,从此江湖得以安宁。

我想如今江湖的魔头只能是莫成渊,因为他是魔教的名誉教主。但他似乎又与江湖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他正在西北军中效力。莫成渊也没有在天下咆哮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态,让人们觉得这个魔头也不是那么狂妄至极。唯一有着血海深仇的过去,竟然也是他,他却跑到敌对阵营里去了,至少在我们眼中他不是正道,真不凑巧。我觉得,一个背后有着血海深仇的人应该是正面人物的经历,这样才有天降大任的感觉。没想到这样的身世竟然安插在大魔头的身上,正邪意识在我脑中错乱。我只能说,曲折离奇的是天意安排,而不是行侠仗义的过程。

忠义教并非是助长反叛之风才匆匆萌发的教派,而是在反叛前就已有数年风霜,西北地面上施符水骗钱财的小帮小派。投靠叛军不过是伺机而动,且一动就站在了历史的车轮前。至于是被车轮碾过,还是在车轮前不停狂奔以保存自己,从它效力于叛军之时,已不再是它能选择的了。

而忠义教站在反叛朝廷的浪潮上时,就注定了名门正派的矛头要指向它。因为名门正派确实闲得无聊。强盗窃贼有衙门捕快管辖,上阵杀敌朝廷不愿接纳。偶有采花大盗,吃了亏的女子都不让捉拿。搞得江湖中人都很郁闷,掂量着无事可做的江湖团体是否还有留存的必要?好歹江湖上的事江湖说了算,忠义教算是教派,自然和江湖分不开。且不管忠义教中皆是穷兄难弟,只要反叛,就是不忠不义、大逆不道,便要铲除。

江湖正义之士都很看重名节,自然与投敌叛国的教派势不两立。名门正派觉得投敌即是“软骨头”,而“软骨头”显然不符合武的精神,所以忠义之士叫做硬汉。既然忠义教所行之事并非忠义,忠义教在江湖上,便有了魔教之称。以至于后来人们都不记得魔教的名字,似乎魔教就是其本名。

魔教跟着西北叛军征南战北,名门正派对着自家木桩拳来脚往,首先说我们的实战经验就先输一阵了。西北军很快打到中原附近,魔教也早已渗透了民间。那年月许多百姓丢了家园,以至于魔教成为继丐帮之后迅速壮大的帮派。百姓从前还对名门正派心存敬仰,如今一心要投魔教怀抱。百姓吃不饱,也就无从去讲忠君爱国、仁义道德了。

我有时对正邪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是因为我曾见到过魔教去百姓家征购军粮时,还付给百姓银子,虽然有些老百姓心里依然胆战心惊;而朝廷的军队却常常抢走百姓的牛羊,然后把刀架在百姓脖子上,给百姓宣传拥军爱国的道理。我觉得魔教也不一定是魔,并说给师父听。师父摇摇头说:不是魔又能怎样?主上昏庸,民众疾苦。谁也明白此中的道理,但都不愿做众矢之的。你站出来未必有人响应你,到时你也是魔。何况魔教现如今正是招揽人心之时,形势逆转了也不会作伪很久,也会和现在的朝廷一样。所有人都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没有人能真正做到。

少林依旧念经诵佛,清心寡欲。江湖纷争从不染指,但少林从不间断乐善好施,且给那些看破红尘侥幸活下来的人留有一席之地。不管是朝廷和叛军,都不曾打扰这佛门清净之地。因为从民生来说,朝廷和叛军脱去冠冕堂皇的外衣,都属于祸害百姓的。而我佛慈悲、普渡众生,明显是解救苍生的,无疑在给恶势力擦屁股。我想无论哪种势力,都不愿意去寻给自己擦屁股的人的晦气。

其他门派则没有如此幸运。先是藏剑山庄被叛军剿灭,后有英雄门投靠魔教。

藏剑山庄早已不算武林门派,因为山庄已没有弟子可以派。藏剑山庄乃陆氏家门,前几代的庄主还开门收徒,江湖上颇有威名,其后人们则退出武林纷争,不收门徒,喜好藏剑铸剑。只是每代庄主都为人豁达、义薄云天,使得江湖人人敬重;又有江湖多数神兵利器出自藏剑山庄,多数掌门及侠客的兵刃都是出于藏剑山庄,才在江湖中有了德高望重的地位。传到了这一代,陆氏庄主陆朝林赶上乱世,遭此劫难。魔教灭陆氏全家,陆庄主携子并带着镇庄之宝八把神兵连夜逃离,隐遁于江湖之中。

英雄门投靠魔教,实属逼不得已。英雄门地处西域,在国家内乱开始的那一刻,英雄门掌门就知道自己不会善终,因为自己就在人家地盘上。英勇不屈只能成仁,缴械投降才能苟活。英雄门被叛军和魔教围困,教主莫成渊看在魔教的实力需要扩充和武林同道的面子上,限期三天给个答复,要么率部投诚、要么片瓦不存。门下弟子或恨自己来英雄门习武,或恨祖师爷开门立派所选的地界晦气。掌门也犹豫:山门迟早要开,你不开人家就砸开了。开了以后是抵抗还是投降?手下弟子几百人,跟常年征战的千军万马相拼,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就彻底被打扫干净了。如果投降,千古的骂名就算背上了,以后何以面对江湖群雄?但当年自己的二儿子死于丐帮内乱,江湖又是怎样对待我英雄门的?自己又何需与他们为伍?英雄门掌门惆怅地一夜没睡。一咬牙一跺脚,于是第二天大开山门,鲜花彩旗迎叛军与魔教进来。英雄门成为忠义教英雄分舵,掌门降为分舵舵主,全派弟子一个没少都留下了。

不管英雄门掌门是为了报复武林还是保存性命,起码都活了下来。随后在江湖上为魔教以及叛军大肆宣扬王道乐土,毕恭毕敬得如同小丑一般。看着已成为魔教分舵的前英雄门掌门,乐此不疲地上窜下跳,江湖人士严厉谴责英雄门这一行为,并马上与其划清界限。

同是在乱世之中,谁也猜不透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国家内忧外患,已无御敌之兵。叛军势众,堂而皇之地侵吞国土,导致人们无暇为他人担忧,接下来说不定就会轮到自己遭殃了,江湖也是如此。因为穷人太多,魔教渗透的很快。以至于不久后各门派发现魔教已经在自己的身边了,魔爪迅速伸向各地,多数府县都有魔教的分舵,看来野心不小,有一统江湖的气势。

朝廷已没有几人真心愿意打仗了,自然朝廷的兵将也没有国破身死的念头。上面没有命令死守,敌进我退就是了。西北叛军也能看出朝廷不得人心,也不会难为这些得过且过的守军,每攻下一座城池几乎都兵不血刃。反而名门正派与魔教的矛盾似乎日益恶化,全因近年来在百姓心中,魔教的条件更优越一些。多年前人们为了躲避兵灾,大多到名门正派拜师学艺,可现在各门派招人收徒都成困难,已经没人来访了,大家都加入魔教。这让江湖门派很不爽,不爽就有敌意,双方已势同水火,不共戴天。

于是理应你死我活的战场,两军打成了友谊赛;魔教和名门虽属江湖同道,却打的是淘汰赛。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