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光武建汉》第十章 王莽改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莽将汉室江山据为己有后,将孺子婴安置在由大鸿胪府改成的定安公府邸,派人严加看守,所以的奶妈和下人都不得与孺子婴说话,除了奶妈给他喂奶时,其他时间全部将孺子婴禁锢起来。王莽尊自己的姑妈孝元皇后为新朝文母,自己的女儿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仍然允许她们居住在宫里。

篡国之后,王莽开始大封开国功臣了。王莽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金匮策书上的名单,下旨对名单上的人进行封赏。封王舜、平晏、刘歆、哀章四人为四辅,王舜为太师安新公,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哀章为国将美新公。甄邯、王寻、王邑三人为三公,令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甄丰、孙建、王兴、王盛四人为四将,甄丰为更始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王兴为卫将军,王盛为前将军。圣旨一下哀章最为高兴,自己本来就是随便写个东西骗王莽的,谁知道王莽这家伙当真封了自己为官,立即买了一套朝服,进宫谢恩领封。其他人像王舜、平晏、刘歆、甄邯、王寻、王邑、甄丰、孙建八个人,本来就是王莽的小弟,即日便奉命受职。

但令王莽头疼的事情出来了,王兴、王盛两个人王莽怎么也找不出来。哀章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那两个人是自己胡乱写上去的,根本就没有这两个人,你王莽怎么可能找得出来,哀章可不会傻到自己跑到王莽那里说出真相。

但王莽牛脾气上来了,谁也拦不住,就是掘地三尺也要将王兴王盛两个人找出来,下令不管他们两个是乞丐还是富翁只要名字对了就带回来封官。于是接下来几天京城里便出现了官兵四处打听和各种寻人启事的现象,都是寻找王兴王盛二人的。

天下之大,找两个同名的人还是非常容易的。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城门令史,叫做王兴,还有一个街头卖饼的,叫做王盛。王莽听说王兴与王盛二人找到了,也不管他们两个是看门还是卖饼的,当即下诏让两人进宫受封为将军。王兴王盛被这突如其来的富贵给搞蒙了,愣在殿上,不知所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是在做梦吗?两人互相狠掐一下,确认疼痛之后,大喜磕头谢恩。就这样,昨天还在看城门和吆喝“热乎乎的饼呦!”的两人,今天摇身一变都成了大新国的将军了。

王莽登基后,觉得自己的祖先不够显贵,得认几个牌子大点的祖宗来为自己撑撑场面。王莽自称为黄帝虞舜后裔,尊黄帝为初祖,虞舜为始祖,只要是姚、妫、陈、田、王还不认识一箩筐,根本记不住那些地名,甚至连官吏也弄不清楚,所以王莽在后来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时也只好注明“故某地”。

在经济方面,王莽实行了王田、私属制、左偏有卯有金,右偏从刀,下令将刚卯金刀,一律禁止,另铸小钱通用,直径只有六分,重大约一铢。

此外王莽在田地方面根据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度,并且颁布了一道非常著名的诏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这道诏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按照现代说法就是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私自买卖。诏令还规定,如果有人敢于攻击井田制度,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

王田、私属制,是王莽针对西汉以来最突出的土地和奴婢两大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解决办法。王莽认为农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买卖。因此,规定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土地,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被抛出土地的现象。

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筦。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下令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五均的主要内容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司市,称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一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二是管理市场的物价,各地五均官在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如果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

赊贷是由官府办理贷款。具体办法是: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贷。祭祀借贷须在十天内归还,丧事借贷须在三个月内归还,以上两项借贷不收取利息;工商贷款每年交纳不超过所借数额十分之一的利息。

在实行五均和赊贷的同时,王莽还设六筦之令.筦即管,就是由政府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即:酒、盐、铁由国家专卖,铸钱由国家专营;向取利于名山大泽的养蚕、纺织、缝补、工匠、医生、巫、卜、樵夫、渔民、猎户及商贩征收山泽税;加上五均赊贷,合称为六筦.王莽推行五均、赊贷及六筦等措施,其目的在于利用政府力量控制经济事业,平抑物价,限制商人囤积居奇,使贫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这些措施,无论从减轻普通百姓的经济负担,还是加强封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进而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有利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实际上是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延续。但是,推行这些政策大多是依靠一些富商大贾,他们利用特权同官僚、地主互相勾结,肥己营私,囤积居奇。原来为平抑物价防止商人渔利的五均,也变成官吏贱买贵卖从中谋利的机构。那些身穿官服的商人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结果给普通百姓带来更大的痛苦。

改革币制。王莽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第一次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下讼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新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种货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们仍在暗地使用五铢钱。为推行新币制,王莽采取强制措施,下令严禁私铸钱,甚至民家藏有铜、炭者,都被指为私铸货币,一家盗铸,五家连坐。即使这样,也无法,使新货币顺利流通。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五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第四次改革是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但一货布却值二十五货泉,货币价值的比例十分不合理。这次改革,非但没有理清混乱的货币体制,反而加剧了混乱。而且,这些改革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然后又以更劣的货币代替原来铸造的货币,每更换一次货币,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由于这些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王莽施行货币改革期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十分混乱,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如果说,王莽施行的其他政策在主观上还有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内容,那么,他所实行的货币改革,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而招致了全国从上到下的反对。有人曾经在评价王莽币制改革时说:中国历代币制的失败,多有别的原因,而不是货币本身的缺点,只有王莽的宝货制的失败完全是制度的失败。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