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千秋风尘叹》第九章 半山三剑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姑娘可否告知在下恩公大名?”

“先生生前说过,哪里死了哪里埋,不必留名。”

唐鸿霖看着眼前的大侠墓,想起之前紫薯姑娘和柳家男子的对话,心中似乎多了一丝感悟,长舒了一口气,有的是悲伤,有的是感动,更多的是敬佩。

他看了看四周山清水秀,有溪水潺潺,也有炊烟袅袅,够安静,也够热闹,适合老先生长眠。

墓在小溪旁的一处半悬空的巨石后,人迹罕至,野兽也少有光顾,既可以眺望青林镇,也可以仰望或俯瞰青林山。

虽然风景秀丽,但是除了他没有一个人看。

而王书一没流泪,他见惯了生离死别,不过他还是一言不发。

因为他虽然见惯了生离死别,但是不代表他适应。

说实话他跟老先生没什么交集,不过就是救了他一命。虽然救命之恩如同再造,但是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人多了去了。

他的思绪飘回到了一年半前,他跟小武一起去偷一家大户人家的珠宝要拿去变卖,结果被人发现,差点把他们抓住杀了。要不是小武脑子好使带着他扮成了衙役,出了人家大门后又扮成父子逃过一劫的话,可能当时就被抓住大卸八块然后喂了狗了。

相比救命之恩,小武对他的就有好几次,虽然那时候算共患难。

他还是很不理解,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怎么就喜欢多管闲事来救人。

他跟小武在酒家的时候,就很反感这种多管闲事自称为侠客的人,一个个满怀正义但是到了利益面前还是要遵从内心满足一己私欲。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所以这位老先生的做法稍微超出了点自己的理解。

想着想着,王书一就跟着大家回到了青林镇。到了青林镇,大家都各自散开各忙各的去了。

虽然老先生对大家有救命之恩,但是不知道会不会触怒那伙匪人,还是做好防范的好。人家救了你的命,你活下来了,感谢归感谢,好好走好接下来的路才是正解。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至于那伙匪人,附近也就他们这一个镇子,想必也不会杀青林镇的人,他们还得靠着青林镇吃饭呢。倒是柳家三口有点不知去往何处了,为了盘下来这块地挣钱生活,他们几乎用光了这么多年来所有的积蓄,虽然店里没啥损失,但是今后肯定过不下去了,要是那伙土匪再来镇子里,那他们家肯定是要被重点照顾的对象。

唐鸿霖朝着王书一拱了拱手,问道:“书一兄,不知你今后要去往何处。”

王书一答道:“往东走,回家看看。”

唐鸿霖眼睛一亮:“真是很巧,在下也正要往东走回家看看,不知书一兄家在何方,可否同行。”

王书一想了想,问道:“你知道归云山庄吗?”

“好像有所耳闻,似乎离我家也不近,我们先且一路同行,到时再说,书一兄以为如何?”

“好,路上有个伴也好有个照应。”

王书一说完后,回头看了看正在收拾行李的柳姑娘一家,问道:“不知几位接下来要去往何处?”

中年男子说道:“我们想把铺子卖出去,然后东行前往青州或徐州。早听闻青州徐州民风淳朴,而且治下严厉,少有匪患猖獗。”

唐鸿霖道:“我们二人也正要东行回家,如果柳先生不嫌弃的话便与我们同行吧,我家在青州,王兄家也在东面方向,关于住处我也许还能帮衬上。”

“萍水相逢竟受此大恩,柳某多谢唐公子。”

“你们应该感谢的不是我,在你们一家人危难之际出来帮你们的是我身边这位王兄,而救了你们的是老先生,我可是什么都没做。要是感谢我的帮衬的话,还是等到了青州再说吧。”

“是。”柳先生看向了唐鸿霖身后一身邋遢的王书一,显然有些看不起这个穿着衣衫褴褛的人,不过他也明白“人不可貌相”这个道理,于是冲着王书一拱了拱手:“多谢王公子大恩。”

王书一有些尴尬,其实自己是什么也没做就被人谢了一通,而且昨天那种情况,怎么想自己也毫无作为。可以说是自己拖延了一下那伙土匪,但是其实自己不拖延的话老先生到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有事。假设老先生没来的话,那他也没啥可让柳家感谢的,自己啥都没想好就胡乱冲了上去救人。如果老先生没经过这里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不仅柳家没救下来,柳姑娘被匪人糟蹋了,而且还把自己和唐鸿霖的命搭上了,得不偿失。

王书一不知道他们在感谢个什么,但是无功受禄的感觉确实不错,他也没说什么。

如此一来,柳家三口算上我王柳二人便决定结伴一路东行。

而此时的小武却被谭秋追着打屁股。

“你个小兔崽子,敢说老夫这‘醉得意’不好听?你别跑,看我今天不扇烂你的屁股!”

“不是,师父这确实不好听啊。”

“我知道不好听,但是轮得到你来说吗?”

“你看师父你也知道不好听了吧。”

谭秋好像被说中了心中所想,一时放慢了脚步,脸上阴晴不定。

他在原地站定了有一会之后,突然回过神来,看着围着他转来转去的小武,慢慢道:“其实这个功夫的名字不是我起的,是我一个老友起的,你想知道这门功夫怎么来的吗?”

小武没想到谭秋会这样,在他眼里谭秋这样的武功江湖顶尖的老前辈都是豪气冲云的,从未觉得他们会有什么心事或者细腻的一面。

上了年纪的人就怕触景生情,有时候回忆往事,就像翻开一本泛黄的古籍,陈旧而沧桑。幸事亦或是祸事,一如那已经泛黄的书页无可奈何。

“当年我年少轻狂,败尽同辈高手,以为自己无人能敌,自己便是那天下第一。但是有一日在江南山海楼,我与一同辈用剑高手互拆千余招,不分胜负。大战了一天一夜,最后体力不支,双双倒地。那次是我俩唯一一次对决,也是自我入江湖以来第一次平手。当时我觉得这个剑客日后前途必不可限量,于是我们二人结拜为兄弟,想约于十年后的山海楼再见。到时再比试一番,分个胜负。”

“然后呢?”小武问道。

“然后啊,我们二人分道扬镳,我那段时间痴迷于弓道,想要做个天下第一,于是便前往益州去寻‘逍遥指’方不易领教他的一指逍遥功,而他要去传说中的半山三剑洞参悟无上剑意。”

“半山三剑洞是哪啊?我怎么没听说过?”

“你没听说过正常,这是很早的故事了,听过的人不多,我给你讲讲。传说江湖伊始,无数天才绝艳之辈涌现于江湖,武林纷争动荡不已。武林百家争鸣,刀枪棍棒无所不用,剑道还不是主流。此时一个剑客从无数高手中脱颖而出,参悟到了剑招、剑气、剑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跃成为公认的天下第一......”说道这,谭秋露出了向往的神情,“他败尽天下高手,初入江湖的年轻侠士无不为之动容,于是千万年轻人纷纷效仿学剑,一时间也涌现出不少用剑的大行家,但是大多数人只领悟到了剑气这一层,而能参悟剑意的人寥寥无几。传言他生平收了三个徒弟,其中两个都由于违背门规被他逐出师门,而他唯一的一个弟子,也由于疾病早早的离开了人世。他怕自己的剑法失传,于是便把他所创剑法分为剑招、剑气、剑意整合到了三本书中,埋藏于一座山半山腰的隐秘山洞中。”

“这位前辈真的是很厉害,那他岂不是如今剑道的创始人?”

“是啊,如今的剑道各门各派,千变万化,但是无论如何也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剑招、剑气、剑意这三层,他的剑法也是整个武林的启蒙导师。”

“为什么这么说?”

听到小武这么问,谭秋一下就气不打一处来,扇了他脑瓜子一下,然后道:“你个瓜娃子!我不是跟你说过我们习武之人要先练招定形,再修气助力,最后悟意寻法吗。这个习武方法不是我悟出来的,是那个参悟剑道的先人悟出来。他的剑道为整个武林奠定了一个修习武学的法门,而且整个武林中人也知道了,这个一切武学体系都是有其法则的,而所有法则都跟这位剑道创始人的剑道法则如出一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管练习枪的法门叫枪法,练习拳的法门叫拳法了,法字不仅代表了所有武学都是有不同修炼法门的,而且是要遵循一定的天地法则的,懂了吗?”

“好像有点懂了。”

谭秋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说这么多话,有些口干舌燥,他从身边寻来酒壶猛灌了一口酒,然后继续道:“这也是整个武林人寻找‘半山三剑洞’的原因,但是却苦于不知道是哪座山的半山腰而,整个武林寻找数十年未果,于是这个洞穴也就成为传说了,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那师父您的结义兄弟找到这个洞穴了吗?”

谭秋好像对“结义兄弟”四个字很满意,缓声道:“他要是找到了,那当初这个天下第一也许就不是我的了,而现在这个天下第一也许就是他的了。”

“那十年后您跟他的比武胜负如何啊?”

“十年后我在山海楼等了他三个月也没见他出现,凭他的性格应该不会不敢来,也许是有事或是遭遇了不测吧。”

小武看着他的师父,只见师父直勾勾地看着晚霞。他愣了愣,然后也跟着师父看太阳下山。

凉州密林中,出现了一幅一老一小二人在小丘上欣赏日薄西山的温馨画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