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珍珑案》第十一章 惊世论礼时 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惊世论礼时(5)

“远来是客,蒲兄自选一议题先请。”

“如此,蒲某恭敬不如从命。”蒲峡略凝了凝神,飞速转了下思绪,“儒家说‘仁’,‘仁’是何物?”

“孔圣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韧’,答樊迟‘仁者爱人,局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答鲁哀公‘仁者人也’等等,回答莫衷一是,由此可见,‘仁’并非固定不变,亦不是只字片语可以表述,‘仁’之含义,得人自己用心体会。所谓仁之大道无形,孔圣言行,无一不体现是仁,无一不表达是道。”修和答完,看着蒲峡听完并无反驳之意,回问:“汉武帝‘天人三策’中第三问,问何?董仲舒答何?”

“汉武帝第三策问‘天人感应’,董仲舒答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问路院士,对《淮南子》中‘无为’有何见解?”

“《淮南子》曰,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历史上公认的‘先圣’诸如神农尧舜禹等无一不是积极有为的,若是他们当真无为,时至今日,已不知是何种光景。……问‘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出自何处,此句何解?”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此句后接‘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意指天道能够以余补缺维持平衡,而人之道往往相反,唯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能够做到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所以,开悟的道者不会储藏财物,而是把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别人,他们越这样做,反而越是会拥有财物.越是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越多。道的创造总是利于万物,而不是去伤害它们.开悟的道者无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去与人相争。”蒲峡答完,也不急着接着问答下去,反而看着路修和,抚掌赞叹道:“原来路院士对道家也有颇精通,果然博学。”

路修和含笑应答:“蒲郎君过誉,在下不过略有涉足,不敢言精通,到时郎君博学且见识高华。”

二人你来我往,一问一答,从儒学问到法家,再从道家谈到佛学,甚至连名学杂学也问了不少,都没有将对方问倒,原先态度还有些傲慢无理的蒲峡已经全然抛弃了轻视姿态,真真正正的尊敬起面前的对手,路修和不由也对此人的博览群书生出些赞叹和欣赏。

坛下的赵国副使面色却有些不对,不停地对着坛上的蒲峡使眼色,看着蒲峡全然沉浸在与对方的问答中丝毫看不见他们的示意,兼着总看他满是字的衣服有些眼睛疼儿,顿生一着,看着站在坛边原本跟在蒲峡身后的男子,在无人在意的角度变换了几个手势,男子几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突然,蒲峡觉得后腰处被什么东西狠狠的砸了一下,终于从“研讨”中回了神,抬眼就看见坛下的副使眼中的愠怒,方才记起那重要的事。

究竟该不该开口?他有些犹豫。他在赵国几乎无敌手,已经很久都没有如此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的感觉了,他不想破坏这场他无比享受的学术研讨,可是临行前陛下的话犹在耳边:“澋国一向以文士风流著称,你此行当见机行事,不求其他,只叫澋国下不来台即可。”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我们接下来,不若辩一辩近百年的历史。”<!----><!--推荐模块-->书籍推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