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降奇兵》14 谈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比起李俊在山东的攻略,蒋穿林在琉球的行动就简单的多了。若是在四十年前赵宋水师最强大的时候,章梦飞或许还会有一点顾忌,但经过四十年的腐朽赵宋水师已经变得不堪一击,连远一点的海洋都不敢过去——事实上如今他们的战船都已经完全变成内河船只了,将陆军运送到澎湖都已经十分勉强,更何况同琉球的精锐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因此蒋穿林的命令下来,章梦飞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清扫了整个琉球与福建之间的海面。

澎湖驻扎的三万多军队虽然都是从江淮前线上抽调出来的精锐——张柔同其他北地世侯一样处于观望状态,但由于没有基地运送补给,粮草很快开始用尽,在知道不可能有后援的情况下士气十分低落,所以尽管驻守琉球的第四师(原来的第四骑兵师已经从番号序列中去掉,第五师改成了第四师)战斗力并不是很强,仍是轻易攻下了澎湖,三万多士兵死伤不到三千人,大多都沦为了俘虏。

消息传到临安,立刻在朝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朝堂上的“衣冠禽兽”们貌似只会争权夺利,实际上心中比谁都清楚——做奸臣也需要有能力才行,临安毗邻大海,没了水师的保护就意味着敌国随时可以光顾己方的京都。但一时之间谁也拿不出一个好的主意来,于是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意见:扩军应战、遣使和谈、迁都。

这个时候一向都没什么主见的理宗皇帝却突然变得果断起来,虽然没有下什么明确的决断,却是立刻颁下圣旨重新起用郑清之,任命其为太傅、右丞相、枢密使,并赐封越国公。那个非常有争议的史嵩之也被请了回来,虽然没有立刻任命官职,但谁都看得出来重用只是早晚的事情。与此同时游侣以及其下的理学官员也都相继以各种名义罢职,四明派和金华派也官员也陆续以各种名义重新启用或者再次升迁。

*

打下澎湖后蒋穿林虽然仍在整顿军务,但心中却认为与赵宋的战争应该就此结束了,毕竟谁都看得出来赵宋一方必须在和谈和迁都之间做一个选择。和谈虽然要赔上一切钱财,但比起迁都的花费还是要划算许多,而且迁都影响实在太大,很容易造成民心不稳,弄不好就会造就个陈胜吴广出来,所以蒋穿林一直都相信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会选择和谈。

临安理宗皇帝的作为却突然又让蒋穿林怀疑起原先的判断来。四明派和金华派的官员虽然在人品上不见得能好上多少,但能力上却是高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重臣——比如枢密副使、淮西招抚使吕文德,还有一些在整个军界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如史嵩之,这些行人很容易让人认为他是在准备大干一场。

不过这种怀疑并未持续多久,未过几日赵宋的密使也跟着到来。说来这位密使蒋穿林也是见过的,就是两年多前过来访问的马光祖,他出色的思维能力给当时在场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手下人提醒后连蒋穿林也想了起来。虽然是旧相识,但既然是为了公事就必须按照规矩来办,所以仍是按照惯例首先让外交处的人首先进行试探接触。

马光祖既然被派来做使者,自然明白这套规矩,因此并未有不满之处。这个时候双方基本上都是尽量多了解对方底牌而少泄漏己方底细的,但马光祖毕竟不是专业的谈判人员,很快便被人摸清楚了所有底细。

原来这套做法乃是赵宋立国几百年来不自觉间养成的一个“惯例”,每次战败后谈判前为显示己方和谈的“诚意”,他们都会主动将国内的主战派罢职。根据赵宋朝廷的意思,这次战争完全是理学派的那帮头脑家伙发热的家伙出言挑唆皇帝发动的,为了显示他们谈判的诚意,结果就将这些家伙全部罢了职,但为了照顾天下士子的看法,不让他们觉得政府太过软弱,这才引用了其他名头,而且也是先升另外一派人的职再罢他们的职,让人认为这只是朝廷“正常”的人事变动。还有一点马光祖没有说过却也被他们听了出来:对于此次肇事的主谋,即使没有蒋穿林一方的要求,理宗皇帝也会想办法将他们罢职,说来蒋穿林还是为他背了这个黑锅。

这种解释让蒋穿林有些哭笑不得,虽然他也有些着恼理学派的家伙背信弃义,但却根本谈不上什么仇恨,毕竟政治这东西本来就十分肮脏,根本和信义什么的粘不上关系,所以与其象现在这样占个虚名,还不如得些实利来的实惠。不过这些东西也不是他能掌握的,实际上他也不愿意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花费任何力量,这件事就那么一笑带过了。

按照程序,之后便是琉球一方最高领导人亲自接触了。蒋穿林虽然并不擅长待人接物,但这种事情经历过许多,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又有许多智囊属下在一旁时刻提醒,倒也没出什么大的岔子。

接触进行的非常顺利,赵宋一方因为害怕政府颜面扫地而不愿将事情闹大,琉球一方也希望能够尽快将精力转移到北方战场,所以双方对和谈都很有诚意,唯一争议不下的焦点就是赔款数目的问题。

琉球一方的意思是赵宋政府应该支付己方此次出兵的所有费用,另外要用钱赎回三万被俘将士。说来这次战争琉球的确花了不少钱,武器、弹药、劳军、阵亡将士抚恤金,加起来差不多有二百万两,众人又添了一点虚头,就算作了三百万两。三万被俘将士的赎金被定为一百万两,这个价钱也很公道,蒋穿林移民这么多人也不止这个价钱(这里指的是能够征召出这么多士兵的人口数目)。所以琉球一方开出的底线就是四百万两。

不过马光祖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纯属讹诈。虽然他也不晓得琉球一方此次究竟出动了多少军队,但按照他们自己的情况计算,军费顶天了也不会超过一百万。至于被俘的三万将士,马光祖虽然说的冠冕堂皇,但众人听了出来他话语间的暗示——如果己方坚持索要那么高的赎金他们宁愿放弃这些人。理由也非常充分,大宋同琉球不同,内部的安定使得人口繁衍极快,再加上南方频繁的自然灾害,这些年来军队的数目一直都在不断增长,虽然最近几年一直都在打仗,军队已经快要超过了历史最高峰。所以大宋如果想要精兵,完全可以随时从地方部队抽调人手重新训练,这样花费绝对要比花钱赎人少的多。倒是这支部队携带的武器都是不久前从蒋穿林处买来的新式武器或者买来的特种钢铁自己锻造的刀剑,加起来差不多值那个价钱,但马光祖自然不会天真到认为对方会重新将这些刀剑送回。还有一个理由马光祖虽然说的非常隐讳,众人也是听了出来,那就是他们的皇帝甚至希望琉球一方代他们处理掉这批俘虏,免得这些家伙回去乱说。总之说来说去,他们的底线就是一百万两。

赵宋一方态度忽然变得这么强硬,让众人有些始料不及,但这并算不上什么太大的秘密,很快他们就弄明白了原因。己方出兵山东是个大动作,对方早就通过前方的探子弄得一清二楚,所以断定己方不可能出动太多的兵力——也不知道他们出兵之前有没有得到这个消息。而临安经过多年加固,也算是城高兵多,短期内很难攻克,蒋穿林又不敢在城下逗留太久——那样很容易陷入各地勤王部队的重重包围,所以他们断定蒋穿林不会出兵。

如他所料,在众人眼里二三百万两银子同整个北方战略比起来的确不值一提,但打了胜仗还要自己出军费窝囊不说,很可能会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蒋穿林有点担心会因此影响手下人的战争观。不过众人也实在没有将这场战争继续下去的打算,因为一旦攻击对方京城,很容易将战争无限制升级,届时己方想要抽身也是不能,因为那时已经与颜面无关,只要不将战争分出胜负,双方贸易会变得非常不通畅,战争期间留下的大量“民间义勇”也会成为商人商船的巨大隐患。即使己方打胜了战争——战争绝对不是武器好就一定能打赢,也不是攻陷对方几座城池就算分出胜负——对方恐怕也无力支付战后的巨额赔款,勉强下来结果只会是大宋经济全面崩溃,这显然也不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

但既然是谈判,就总有的讨价还价,也可以利用其他方面的手段。和手下智囊商议一番后,蒋穿林命人带领马光祖一行到炮兵的训练场地进行参观。己方虽然可以利用火炮的神秘性起到许多额外的特殊效果,但毕竟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任何武器都不可能永远保持他的神秘性,在北方打上个一年半载的,整个中国都会晓得火炮的事情,所以将来和南宋对峙或者决战时决定火炮威力的还是它的技术含量。

初见火炮马光祖也是吃了一惊,立刻明白临安的城墙再高大也不可能挡得住对方的进攻,因此口风立刻软了下来。不过他也表示自己并没有代表政府签订协约的权力(不然怎么叫密使呢),要回头请示他们的皇帝才行。

蒋穿林自然也知道这些,派了使者随同马光祖回去——自然是有权力签订协约的那种。临行前蒋穿林送了三门重炮给赵宋政府,并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自己没有太多耐性,必须一个月内见出分晓(除下来回时间,赵宋政府的确没有几天讨论的时间)。

有了这个砝码,协约很快在临安签订,赔款数目比蒋穿林要求的底线还要多上一些,白银四百五十万两,分五年付清,可以用双方都同意的物资以双方都同意的价格付款。但对方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蒋穿林一方必须不限量地供应钢铁——至于火炮和炼铁厂的建立,被使者一口否决了。从这个附带条款可以看出郑清之一行的聪明之处,但对蒋穿林来说产生不了什么威胁,便答应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